對於造成出海微短劇進入死亡螺旋的根本原因,多名相關受訪人士表示,這源於微短劇劇本和專業人才的短缺。同時也證明,模具化的工業複製,難以令出海微短劇維持市場優勢。他們認為,中國短劇出海,代表的是國家形象,影響的是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受訪人士建議將文化傳播效能納入出海平台KPI。
前述不願具名業內人士表示,出海微短劇劇本同質化首要原因是劇本供應不足,而劇本供應不足的背後,往往是編劇等人才的短缺。雖然橫店產業研究院曾發布數據稱,專業編劇轉做微短劇的流失率高達89%,但晉江文學城簽約作者們卻經常反饋,短劇改編導致原作文化元素丟失率將近七成。這意味着,若依然沿用此前微短劇的創作模式,不給編劇或原作更大的話語權,便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微短劇的現狀,也會令中國微短劇出海難以保持此前的市場優勢。 該人士認為,若能將CPE(文化傳播效能)納入平台KPI,與CPI(單用戶成本)形成制衡,則對微短劇出海有莫大幫助。
提升微短劇品質需從劇本起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王放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若要影視作品出精品,除文學性外,更需邏輯和詩意加持。「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曾經說過,劇本是核武器。包括現在的短劇,甚至出海劇本也是如此。不應該小看它,它體現了整個民族的氣節。」
上海凡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總監製諶秀峰則指出,從行業角度來看,微短劇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創新形式,也有潛力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類似美國的文化標籤是電影(如漫威宇宙、超級英雄系列),日本的文化標籤是動漫,而中國目前逐步形成的文化輸出代表產品中,網文和微短劇正成為全球認可的「中國製造」。而海外市場的反饋表明,中國產的微短劇憑藉緊湊的敘事、高性價比製作以及獨特的文化元素,具備在國際市場中持續擴展的潛力。「相比海外團隊通常每天工作10至12小時的劇集拍攝周期,國內微短劇創作者往往更卷,每天12至14小時甚至更多。這種高度努力和快速推進的『內卷』模式,使中國微短劇的內容質量和生產速度具有強競爭力。」他建議可以利用微短劇作為文化橋樑,讓國際觀眾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內涵。「不僅通過內容輸出,也可以通過與海外團隊合作,開展聯合製作,進一步促進文化交融。」未來的短劇不僅局限於傳統流媒體平台,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小程序等多元渠道實現更廣泛傳播。
南寧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梁穎濤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之一的網劇,確實需要在遵循市場規律的情況下對內容品質上做更多提升。他認為,一方面市場競爭會促使企業自發地提升內容品質。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中,觀眾的選擇是多樣的。如果企業製作的微短劇內容品質不高,無法吸引或持續吸引受眾。反之能夠提供高品質、有特色內容的微短劇,必然會受到觀眾的青睞,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收益。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為微短劇內容的創新和優化提供了方向。隨着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他們對微短劇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只有緊跟市場變化,深入了解觀眾的需求,才能創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微短劇。「當然,我們強調市場的主導作用,並不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一些宏觀的政策引導和支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創作環境,鼓勵企業在實踐中探索適合微短劇內容品質提升的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