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強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先後多管齊下推出不同措施,包括推出「簡樸房」,以解決基層市民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困境。
安居才能樂業。相信大部分市民都想擁有一個安樂窩,但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之一。其中,「劏房」問題更是本港房屋問題的痛點。據資料顯示,全港現時大約有21.5萬名市民居住於合共11萬間「劏房」,當中不少人正輪候公屋多年,或不符合輪候公屋資格,但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只能夠長年租住「劏房」。這些「劏房」通常面積非常小,居住條件惡劣,並缺乏足夠的通風、採光和衞生設施,有不少家庭一家幾口更只有數十呎的生活空間,吃飯睡覺做功課都要在床上,變相對居住者的健康和生活質素造成極大影響。
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將合資格「劏房」命名為「簡樸房」,並設立一系列標準,包括要有窗、廁所,面積不少於8平方米等,展示對解決「劏房」問題的堅定決心。不過早前有不少報道指,部分「劏房」業主在「簡樸房」新政策公布後,要求「劏房」戶遷出。同時又有市民反映,日後推出合規格「簡樸房」之後,租金會上升。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必須多作解說,向業主和租戶解釋日後「簡樸房」的標準,以及由「劏房」轉營為「簡樸房」的過程,解答市民相關疑問。
另外,據筆者了解,雖然特區政府已經為「簡樸房」訂立標準,但現時全港仍有很多不合資格的「簡樸房」存在結構性問題,例如牽涉主力牆改動,又或喉管更改,以上都會影響其他住戶甚至是公共地方。因此,特區政府日後規定業主提交「簡樸房」申請時,必須同時提交已獲專業人士確認並認證的表格,當中除了要審視是否符合規格外,更要訂立更嚴格的標準,例如有否牽涉改動主力牆等,以確保住戶日後的安全。
當然,除了推出「簡樸房」外,「簡約公屋」亦是改善居住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生活的重要之舉,而因應本港勞工成本高昂及興建時間較長的問題,當局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以及善用科技和機器人加快興建,使「簡約公屋」得以盡早落成,填補短期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缺口,做到「解決民生憂難」,值得社會各界予以肯定。李家超日前宣布很快會公布「簡約公屋」第二期申請的好消息,實在令人鼓舞,再配合現時由社福機構營運的「社區客廳」,提供共享廚房、洗衣房和浴室等設施,以及學生功課輔導等社區支援服務,使基層家庭能提升生活質素,擴闊社交網絡,對他們的生活有莫大幫助。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能做到「區區有客廳」,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切實的援助,進一步改善生活質素。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在致力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值得肯定,期望特區政府可繼續多管齊下改善各項房屋問題,並要完善住屋階梯,讓市民看到希望,使他們在香港生活得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