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星
這一夜,整個村莊,包括村外的土地廟,都是亮堂的。以前是燈火搖曳,如今除了搖曳的燈火,還出現了各種樣式的小電燈。那些小電燈,不怕風,不搖曳,亮得還持久。
正月十五,村中有放燈送燈的習俗。天黑後,家家放燈。不管陰晴雨雪,不管星光和月光是否夠亮。這一夜,注定燈火通明。
時代在變遷,正月十五的燈也在不斷變化。小時候,正月十五的燈都是自己做的。蘿蔔燈、胡蘿蔔燈、地瓜燈、麵燈,這些取之於日常生活的東西,家家戶戶都有。再找點棉絮捻成燈芯,纏繞到黃草棒上,倒上一燈槽或上半燈槽花生油,正月十五的燈就做好了。做燈確實費點兒工夫,但也平添了不少樂趣。做燈的過程,也是切身體會佳節的時刻。後來,各種形狀的蠟燭燈和小電燈陸續登場,方便是方便了,做燈的體會也漸行漸遠。
正月十五,是個有鮮明特點的節日。就像新年家家戶戶貼春聯,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放燈。若不考慮天氣等因素,正月十五的月亮都該是滿如圓盤又大又亮的。當然了,不光正月十五,每個月的陰曆十五,月亮都該如此。正月十五這天,除了月光和星光,燈光是一年當中最多最亮的。村子裏,無論家中還是村外,都有人相繼放燈。室內各個房間,院落中多個角落,村裏的石碾處,還有個別路口,村外的土地廟,都會被送上一盞燈。
中國人是講究傳承、繼承的。正月十五放燈的習俗,也由來已久。從歷史方位看,把中國歷朝歷代擺出來梳理下,更加清晰。夏朝、商朝之後,周朝歷經西周和東周,之後是秦朝和漢朝,漢朝又分西漢、新朝、東漢,後來的三國時期包括曹魏、蜀漢、孫吳,再後來是西晉、東晉。再之後,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清之後,不必再多加贅述。依《史記》中記載,元宵節「賞燈」,在漢武帝時已相當壯觀。由此推斷,放燈和正月十五的關係,是被歷朝歷代所傳承、發展下來的,是有其必然意義的。
至於元宵節起源,有說春秋時期的,也有說是漢文帝時的。據傳,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途經長江,見江上有種漂浮物,遂請教孔子,答曰:「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另傳,漢文帝劉恒在平定「諸呂之亂」後,將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日子,故而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正月十五,是我老家那邊最普遍、最親切的稱呼。雖然它還被稱為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元宵節等。村裏人最常說的,還是「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到處燈火閃亮。點燃了的,不光一盞盞燈,還有人們的各種情感和思緒。關於正月十五抒情寫景的詩篇,從古至今,着實不少。
隋·楊廣《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中有「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描寫;唐·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則有「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之說。宋·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開篇以「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對比;元·馮子振《鸚鵡曲·夷門懷古》用「馬行街直轉州橋,相國寺燈樓幾處」直抒胸臆;明·唐寅在《元宵》中發出「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的感嘆。清·符曾《上元竹枝詞》也有「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的表述。這些詩詞的文采和所抒發的情感雖不盡相同,卻無一例外都提到了正月十五的「燈」。
農村老家那邊放燈,是當成一種儀式的。放燈重在「放」,與古代詩詞中的「賞」有不少差異。或許,賞燈比放燈更愜意,相對也更輕鬆。只不過,放完燈後,閒下來時,村裏人也時常出門到處轉轉,看看別人家放的燈。
鄉親們自己做的燈,可能是挖的紅薯燈,也可能是蘿蔔燈。手巧的,相對精緻些;手笨的,可能粗糙些。手工製作的,因時間等原因,造型也大多簡單。從集市上買來的,蠟燭燈和固體燃料燈,造型和花樣多,也是得一盞盞點燃。這些燈的火焰,是隨風搖曳的。點燈和放燈,須注意選擇合適的時機和位置。風大處,容易熄滅;靠近柴草處,不安全。那些用電的燈,造型和花樣最多,有的還帶着音樂。它們有開關或按鈕,不需要一個個去點燃。放燈的位置也無須多考慮,只要不被颳走或拿走,都是安全的。
正月十五,燈是主角。
很有懷舊情結的,可以親自動手,製作心目中那一盞盞明燈。嫌麻煩的,可以提前去超市或大集上買些喜歡的電燈、蠟燭燈,省時還省事。但正月十五晚上,放燈是必須的,絕不能省。天黑後,全家老小齊上陣,燒紙、焚香、放爆竹。等敬了天地,再雙手端燈,一盞盞送到它們該在的位置上。這一夜,燈如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