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兵

新春期間,戲曲大鑼大鼓地響起,的確為新春氛圍增添不少熱鬧及歡樂,配合着新春大年大節。

不單止是香港的戲曲藝術,粵劇紛紛起班演出,內地的戲曲流派有300多種,但因去年越劇製作了一個環境式劇目《新龍門客棧》,吸引了不少年輕一代的觀眾視為娛樂消遣之一,而不再只是選擇「睇電影」或「電視節目及劇集」,令戲曲「翻紅」迎來「曙光」。有人建議應借此「勢頭」,讓其他戲曲團隊可以尋求跟「頂流」劇團多合作。但亦有戲曲中人指出,於數年前未有戲曲演員「爆火出圈」時,已有過如京劇、昆曲等團隊合作,只是情況不如理想,故此亦有人認同:「強扭的瓜不甜!」潛台詞是「勉強無幸福!」確實不適用「各懷鬼胎」來形容,但「各有心思」是肯定有的。

怕惹來不必要的「閒言閒語」,堅持要筆者不吝報道其真實姓名的戲曲中人表示:「老前輩們認為比起娛樂圈的『名成利就』,戲曲更重要的是『固本』,在娛圈的『流量帥哥美女』過一二年就會『滑落』。不過年輕一代認為要戲曲吸睛就必須要有『偶像派』的誕生,連帶以前戲曲大師的『威水史』也受到一定的關注,乃鐵一般的事實。甚至現在有『別有用心』的人帶動着『風向標』,實施一招『挑撥離間』,指劇團的師姐妹們因『心有不甘』,會對已『爆火出圈』的師姐妹說些『瘋言瘋語』或搞些『小動作』,目的是要戲曲跟娛圈一樣,令演藝人的星途亦不得『安生』!唉,難怪在很多演藝人心裏,早已體會『憧憬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很骨感』﹗」

而京劇著名演員王佩瑜曾於電視節目中說過:「戲曲界的演藝人也有自己頂着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砥礪前行,心思單純為推廣戲曲這門藝術,所以戲曲界更應拒絕內鬥,互相扶持,讓戲曲之路走起來更『踏實』!娛圈跟戲曲界是各自的文化和生態,彼此有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和困境。」戲曲界的前輩師傅們亦奉行着這做法:「只作引渡人,不作擺渡人!」對別人的生活不要干預太多,因為不停地干預就會變成「愛他(她)反成害了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