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立 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銀行學會會士、上市公司董事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涵蓋「四個新」: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包括高端智能設備及數據等)、新勞動工具(如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如6G及大數據中心等)。
創科融入傳統行業的三個具體例子:1.廢物回收再用是一個傳統行業,老一輩都耳熟能詳的「收買佬」,便是幹這一行業。最近,在以創科融入廢物循環再用方面,特區政府扮演了一個重要角度。筆者在2023年9月和一班中學校友到北大蠔灣的「O-Park1」參觀。該園是香港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採用壓氧分解技術將㕑餘轉化為生物氣,用作發電,轉廢為能,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可轉換成副產品堆肥,用於園林綠化和農業生產用途。
2.筆者在2023年11月和一班校友參觀理大設計學院,在一個工作室看到紡織從人手操作變成電腦控制。設計者編定電腦程式,工人手按機器上制紐,便可織布及做衣服。另一工作室,又看到一部機器用鐳射光印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及圖案,美侖美奐。
3.在沙頭角,有一群先驅者正大膽探索,不斷發掘機會,勇奪先機。愉富農科是一所運用科技養殖魚農產品的企業,將廚餘轉化為魚幢和肥料,推動本地食物鏈的循環。同時,利用區塊鏈記錄魚苗信息,並通過濾系統減少用水需求,實現本土漁農業的可持續性和再生概念,促進香港漁業轉型升級。
創科燃亮未來
立法會議員邱達根於去年曾表示,如何將好的科研團隊和資源對接內地已有的生產設施,掌握信息,幫助提升香港的舊工業和廠房,打通大灣區的網絡,非常重要。開放科學、勇立潮頭,科技的盛宴即將開啟。創新生態是一種軟實力,是國家和產業永葆生產力和凝聚力的基礎。建議大灣區從關鍵核心技術入手聯合攻關,使創科應用於更多傳統行業,並協助其轉型升級,如餐飲(有連鎖快餐店用小露寶收回飯後的碗碟)、零售(轉為網購)等。據了解,生產力促進中心以資助及提供顧問諮詢方式在協助中小企以創科取善工作流程上做了許多實際工作,值得嘉許。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