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時窮奇出現在墓葬畫像之中,後來更成為實體的鎮墓獸。圖為唐代鎮墓獸。 資料圖片

去年,筆者在本欄提到形象變化萬千的怪物「窮奇」,在成為兇殘暴獸之前,除了是臭名遠播的人物名字,也曾為未受文明洗禮的惡地名稱。難怪科幻電影《明日戰記》的導演,以窮奇來命名其中一台反派機械人。後來的窮奇不獨躍於紙上,更脫離典籍文字,跳進現實的立體世界。

窮奇化成獸的形象,可以從典出《史記》的「子虛烏有」成語故事說起。書載司馬相如作有《子虛賦》,賦中「子虛」描述楚王的田獵地「雲夢澤」地大物博,奇珍異獸不勝枚舉,當中有動物如「兕象野犀,窮奇獌狿」。而故事中另一人「無是公」在介紹周天子田獵盛況時,也同樣提到「窮奇象犀」,可見古人曾視窮奇為珍禽異獸。

而依《山海經》所記,作為怪物的窮奇還是具有「凶惡」的特性。書中一說「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另一說則稱「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雖然書中出現異說,但同樣強調窮奇食人之特性,顯然窮奇是以兇獸的形象而廣為人知。

成「十二神」馳逐妖邪

不過,作為兇獸的窮奇也能發揮有益的功用。《後漢書》提到「季冬」時節「勞農大享臘」,句中「臘」即指「臘祭」,乃農民辛勞了一年所過的重要節慶。

臘祭象徵着歲末將要過去,新年即將到來,故於節慶的前一天,會舉行名為「大儺」的大型逐疫儀式。儀式當中會唱「驅儺曲」,曲詞則會提到請「十二神」來驅逐疫病惡兇,其中之一的窮奇負責「食蠱」,即吞食蠱惑的魍魎,因此晉人郭璞也曾形容窮奇「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

化身鎮墓獸

正因窮奇具備驅逐邪妖的能力,促使其現身於漢代墓葬畫像之中,後來更脫離平面畫像,變成實體的鎮墓神獸。

河南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中有窮奇圖,畫中的窮奇肩生雙翼、虎身、虎爪,海口大張,長尾曳地,作奔騰之狀。同樣位於南陽的唐河針織廠漢墓,其墓門門楣上也有一幅窮奇吞食魑魅的畫像。門楣畫幅左右各雕刻一似虎有翼的窮奇,張口噬食匍伏於地的鬼魅。

後來,漢末吳初至六朝時的墓葬中,更發現用陶製或釉陶製的鎮墓獸,其形大多是虎首、牛身,作前抵之狀,似牛發怒蹬蹄,與典型的窮奇神獸之形態契合。

總括而言,無論是作為人物、地名或獸名,「窮奇」毋庸置疑在古人心中均是惡名昭著。它承載着華夏先民對自然中具有強大破壞力、不可掌控的自然生物或力量之想像與敬畏,屬於自然崇拜衍生出來的神話意象。如今於華人創作的科幻電影中,選用了「窮奇」來命名反派機械人,作為未來人類重大威脅的象徵,確實為不二之選。 ●歐亦修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