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不足300日,香港即將承辦全運會,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聯合主辦的第15屆全國運動會。翻查歷史,第一屆全運會於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當時有10,000名來自28個省市及解放軍的運動員參加。最初4屆全運會均在北京舉行,隨後開始在其他省市輪流舉辦,並吸引了郵電、化工、石化等大型企業參加,這些企業的員工眾多,無法回鄉參賽,便以企業名稱代表參賽,形成全球最大型綜合運動會。1979年第4屆運動會的參與運動員已達15,000名,而在2017年第13屆於天津舉行時,正式比賽運動員超過12,000名,加上群眾比賽項目,總運動員人數超過20,000名,這一數字即使在世界級運動會中也實屬罕見。

香港於1983年正式轉播在上海舉行的全運會,在這之前則以新聞報道的形式播放。全運會每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開幕禮,如北京工人體育場裏幾萬名觀眾表演者,利用顏色小板塊在觀眾席組合出不同圖案,這樣的協調和配合極具挑戰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當天,大球場也舉行了類似的表演,10,000名學生雖然規模較小,但效果也相當不錯。

筆者自1987年廣州全運會起參與轉播,當時的轉播規模相當可觀。在直播天河體育館的開幕禮時,已經在現場設置獨立專用攝影機,利用微波發射器將訊號直接傳回香港電視台,並在廣東電視台內設立廣播中心進行製作,這為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國際廣播中心測試做了良好的準備。當時中國的體育電視公共訊號製作水平尚不理想,但隨着各方不斷參與和練習,漸漸達到國際標準。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中國的製作水平已開始達到國際水平,這些經驗也幫助全運會逐步提升製作水平。

近幾屆全運會均由中央台負責統籌製作,這不僅是一次練兵,也是為了確保每屆全運會的製作水平一致,達到奧運製作標準。全運會的運動員經常創造多項世界紀錄,作為製作人,我們也必須提升製作水平,以配合這些優秀的運動員,攜手共進,創造更高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