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瑜

特區政府近日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主要措施包括通過資助計劃,推動電動巴士和電動的士普及,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減少空氣污染、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更是向實現碳中和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據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形容,此舉是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引領公共巴士和的士全面綠色轉型。但資助額是否夠多,過渡期是否夠長,業界又是否有能力配合 ?

謝展寰早前公布,政府計劃資助專營巴士營辦商購置約600輛電動巴士,每輛單層巴士資助40萬元,雙層巴士資助80萬元,或資助車輛資本成本的25%,以較低者為準。對於的士車主,政府則建議每輛電動的士資助45,000元,相當於市場價格的10%至25%不等。然而,有議員認為這些資助額度遠遠不足。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指出,新能源巴士售價約為300萬元,是一般柴油巴士的一倍,全部巴士換車車額約為88億元,加上的士和小巴的換車成本,總共需要117億元,遠遠超過政府預留的7.5億元資助。

其實由政府資助推動巴士、的士新能源化,是各地的慣常做法,若然缺乏資助的話,單靠營辦商本身,是難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和動力去推動新能源化。以全國最先實現巴士全面電動化的深圳市為例。2009年,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發文在全國包括深圳在內的13個城市試點,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為期三年。以購置一輛巴士為例,根據當時的政策,每輛新能源巴士購置可獲50萬元的國家財政補貼,深圳市政府還按照國家標準1:1額外補貼50萬元。如此算來,當時一輛價值200萬元左右的純電動公車,國家加地方的補貼就可達100萬元,資助比例大約是50%,遠超香港的25%。

當然,時移世易,如今電動巴士的成本已有很大變化。但無論如何,政府對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資助力度,應該與其推動綠色轉型的決心相匹配。推動公共交通綠色減廢是一項社會工程,能夠令全社會得益,更能夠着眼長遠,推動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例如,藉此完善充電網絡配套、新能源車維修保養服務的發展等,對香港發展創新科技都有利。因此,政府應該從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提升資助力度,增加換車誘因。

不應因一時赤字擱置轉型

此外,政府還需注重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確保資助計劃的長期有效實施。目前計劃下巴士公司需在2027年底前完成訂購新車,2029年前交付及登記。這個過程中,若然政府可以適當增加彈性,延長資助年期,及換車時限,容許巴士公司逐步更換車輛,這樣既能讓現有的燃油巴士物盡其用,又能讓營辦商有空間靈活調動資源,循序漸進推動公共交通的綠色轉型。只要大趨勢是持續減廢,相信巴士的士業界也會全力配合。

有人說,政府眼前面對財政赤字,不適宜再資助換車,這種講法未免太短視。按照政府的說法,目前赤字是暫時的、周期性的,而實現零碳排放的過程,非一時三刻能夠達成,而是要過長期的規劃與實踐,我們絕不應因為一時的赤字,就否定一項長期減廢計劃的重要性。只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政策的落實和執行,相信香港一定能夠實現公共交通的全面綠色化。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