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家公祭日前夕,作為江蘇省委宣傳部「202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後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12項活動之一,「仁愛之舉 和平傳奇」——《尋找馬吉影片》分享會在由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創辦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學約翰·馬吉圖書館舉行。譯林出版社向南京市第十二中學贈送了《尋找馬吉影片》圖書。

今年5月出版的《尋找馬吉影片》,記錄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自2017年12月起,歷經兩年曲折,鍥而不捨,發現、追尋與推動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於1937年拍攝記錄侵華日軍南京暴行影像「37分鐘」版珍貴膠片從美國回歸祖國的全過程。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王國辰認為,記錄尋找歷史真相過程本身,也是歷史真相的一部分。大公報中國新聞部副主任鄧泳秋表示,對於侵華日軍屠城的鐵證,多一秒都是珍貴的,正是秉承這樣的信念,編輯部與一線記者共同克服一個個困難,完成專題報道。

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友人約翰·馬吉不顧個人安危,與拉貝、魏特琳等外籍人士留守南京,組建「南京安全區」,並用16毫米攝像機拍攝下珍貴畫面,成為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唯一的動態畫面。此前,約翰·馬吉的兒子大衛·馬吉曾將膠片捐贈給南京,經數字化後共有約17分鐘的影像。

「這本書是一個承諾,更是大文記者對國家、民族與歷史的擔當。」作者表示。

2018年1月,大文集團江蘇記者站在採訪「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簡稱「聯合會」)前會長邵子平時,發現他於1991年7月12日,從馬吉牧師兒子大衛·馬吉家地下室內找到馬吉牧師拍攝的13本膠片原片後,將侵華日軍暴行內容匯集拷貝製成的「37分鐘」版膠片,是目前現存各種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最為全面、內容最為豐富的版本。

2018年4月3日,香港文匯報首次報道了1991年7月紐約華人發現的馬吉影片有37分鐘版本。此後,尋找紐約馬吉影片37分鐘膠片為歷史留證,成為大文記者的重要目標。

2018年10月,「聯合會」在美國找到製作於1991年的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馬吉影片37分零5秒膠片,但向南京方面開價1000萬元(人民幣),使珍貴歷史影像回歸陷入僵局。

江蘇記者站以著書記錄「聯合會」在海外尋找南京大屠殺鐵證、推動日本侵華史研究上開先河的重要歷史作為交換條件,最終促成「聯合會」將這份光影鐵證無償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馬吉牧師拍攝的16毫米膠片影像作為最為重要的史料文獻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著名歷史學者、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表示,大文記者從海外追回的這部極具文物和文獻價值的37分鐘版馬吉影像膠片回歸南京,和《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一樣,已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記者:陳旻、楊楚依

拍攝:吳超峰、思明、王一、陳旻(部分資料由受訪者提供)

剪輯:王一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