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當深圳人熱衷香港遊之際,我則與深圳人到台山吃海鮮去了,五餐都有新鮮台山蠔,還是忘不了第一餐的薑葱蒸蠔。台山是魚米之鄉,南部漫長的海岸線,上下川島是深海漁船停泊的地方,而另一邊的廣海,則是淺海漁船售賣漁獲的港口,新鮮漁獲及海產乾貨店林立,蠔姐即開即賣,50元人民幣1斤台山蠔,太便宜了,朋友一口氣買了4斤,餐廳為客人準備了「即捕即吃」。
老表20多年前離開台山到了深圳,趕上了好時代,醒目勤力,把握機遇,有業績、有厚薪,深圳台山兩地均買了房,在深圳還有房收租,私家車往來深圳、台山兩地,生活優哉游哉。因為工作關係,除了深圳業務夥伴外,香港朋友也不少,老表喜愛來港參與行山活動,麥理浩徑、衞奕信徑都讓他走過,擁抱香港大自然,成了他生活的重要活動。如今有了「一簽多行」,這位熱愛香港山水的行山迷,冬春季的行山計劃,早已安排得密麻麻了。
隨着香港連接深圳口岸逐步優化,促進兩地經濟交流,恢復「一簽多行」簽註,方便深圳居民來港。此一政策有助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交流,香港街上人來人往地推拉喼,網紅介紹的小食店、雲吞麵店、燒鵝店也排起了長龍,一時間市面也好像熱鬧起來。
兩地居民往來各有所需,香港人上深圳熱衷搞牙(種牙)搞眼(配眼鏡),深圳人則來港做體檢的也不少;香港醫療和食物的監管一向有口碑,當你看到隔籬飯香,原來自家飯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做生意一日不離場,生意還可以繼續,上水一間藥妝店準備結業,已經開始做7折清倉,處於彌留階段,忽然天降「一簽多行」續命藥,老闆咬咬牙多做幾個月,希望有轉機。是否可以起死回生,還是未知之數,有「藥」食還是有希望的。
想當年,「一簽多行」被腰斬,記憶猶新,16年前全球金融危機,香港也受累,香港特區向中央提出試行「一簽多行」,以促進港深兩地經濟交流為目的,隨着來港旅遊人數有增,奶粉水貨客在新界邊境造成環境擠塞,「限奶令」由此而生,2015年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至今9年過去,香港經歷了大起大落,疫情加上經濟挫折,港人置之死地而後生,對與內地融合交流有更多反思和期望,行行重行行,失去了的不可再追,對「一簽多行」的恢復,應更為珍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