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新為運動帶來翻天覆地變化
運動與科技關係向來密不可分,由「鯊魚泳衣」到「鷹眼」及視像裁判系統等的出現,再到大眾切身的運動健身手機應用程式,科技的革新總能為運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人工智能(AI)的興起,更意味着運動科技將踏入全新時代。運動科技亦不單能協助運動員改善表現,更是體育產業的重要一環,香港運動科技發展雖然起步較遲,不過近年卻不乏亮點,尤其是風洞技術研究屬世界頂尖,但要把運動科技實現產業化,香港則仍有漫漫長路要走,Y-LOT Foundation創辦人兼香港科技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費志恩認為,香港運動科技發展要持續發展,必須做到商業化,才能成就產業化,冀政府能夠提供平台去吸引更多企業投資,宣傳本地運動科技的商機和吸引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圖:公關圖片
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將科技融入運動已是大勢所趨。運動科技以往多用於提升專業運動員表現,不過近年卻愈趨大眾化,尤其是疫情期間群眾活動受限,令不少人養成了居家運動的習慣,運動健身應用程式更成為必備工具。運動科技走進大眾,亦意味着帶來無限商機,有研究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運動科技市場規模為179億美元,到了2026年可增長至402億美元,而在2030年更有望增長至1,032億美元,成為運動產業中的新興力量。
運動科研過程漫長
「在幾十年前的香港,根本就沒有運動科技的概念。」香港體育學院精英訓練科技總監蘇志雄稱。雖然起步較遲,不過香港運動科技發展近年卻有顯著進步,特別是應用在場地單車的風洞技術研究更屬世界一流,而這亦是由香港運動員爭取回來的機會。在東京奧運港隊取得1金2銀3銅的佳績,之後本地運動科研得以獲得更多資源,蘇志雄表示要在國際大賽中取得好成績,運動科技絕對不可或缺:「在倫敦奧運英國在場地單車拿了7面金牌,當所有隊伍都還在用車廠出品的單車,英國用的單車卻是自家研發、為運動員度身訂做的單車,取得了很大優勢。東京奧運後本地對運動科技的興趣有爆炸性的增長,亦開始有更多資源,不過運動科研卻是個漫長的過程,一個產品由設計到應用可能要十年以上。」可幸香港運動科技發展正在急起直追,蘇志雄表示近年體院積極研究和引入運動科技,包括用AI捕捉及分析運動員動作,甚至會引入乒乓機械人協助球員訓練等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新項目可供應用。
要運動科技取得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香港科技大學—香港體育學院體育科技聯合中心助理總監周鵬認為,香港其實不缺技術和人才,在一些領域上亦已達到世界級:「我們在空氣動力研究做得比較好,用來測試的裝備都是自家研發,不過像AI等方面則相對少,其實本地有很多人才也對運動科技有興趣,像我的實驗室就有幾位本地博士生,運動科技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領域,牽涉到人的研究變數很多,有些部分不比航天科技容易,的確需要更多時間和耐性去發展。」
大眾化產業化利持續發展
香港運動科技發展仍局限在專業領域,要達到真正產業化仍有漫漫長路要走,受制於場地、市場及資金等條件,本地運動科技相關的初創企業遇上不少困難。Y-LOT Foundation創辦人兼主席、香港科技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費志恩認為,本地運動科技要持續發展,達到大眾化及產業化,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運動科技要持續發展一定要商業化,不是單靠政府資助,例如可以由政府牽頭去成立一個平台,推廣及宣傳運動科技的商業價值,當有企業願意去參與,這件事就有機會延續下去、長久發展。」
香港體育專業化及盛事化推行多年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不過產業化卻依然裹足不前,費志恩希望政府可以將體育發展放在更優先的位置,他認為體育不僅在商業層面上有極大潛力,亦可在精神層面上鼓勵年輕人:「我覺得香港市民是很喜歡運動,不能說政府不重視,但是如果可以放在更前的位置會更好,我在大學裏面看到很多學生對科技、創新有很多出色的想法和成就,但如果他在社會上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很可能會因經濟問題而放棄,那是十分可惜。如果運動產業能夠發展起來,整個社會有更濃厚的體育氛圍,更多年輕人感受到運動員的精神,不怕失敗和接受挑戰,我相信香港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