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本月底公布,社會普遍關注政府開源節流措施,其中公務員薪水調整問題備受討論。多位香港立法會議員及資深人力資源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對公務員減薪持保留意見,認為政府減薪牽連大,或起帶頭作用,令企業效法減薪,引發社會怨氣,且不利於經濟復甦。他們認為凍薪或小幅度加薪,與通脹水平齊平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善用科技可減人力及開支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振昇表示,公務員有一套薪酬機制,包括進行私人市場的薪酬趨勢調查,如去年市面平均是4%至5%的加幅,政府參考後公務員加薪3%,其實已經節省了十多億元。故他建議調低加薪幅度,至少要與基本通脹率齊平。他表示,政府正大力推動旅遊,財赤情況預計有所好轉。同時認為在不影響服務的前提下,善用科技減少人力及開支是可行的,如壓縮文書職系編制、用無人機巡查地盤高空工作等。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表示,若公務員減薪,除了會打擊公務員團隊的士氣外,更會起帶頭作用,影響私人市場僱員的薪酬,在環球狀況不穩定、利息上升及通脹情況下,更會影響市民的消費力,令整體經濟受到更大的影響。他認為,公務員暫時作出凍薪是可取的做法,另外自由黨亦建議,政府可考慮為公務員團隊除去「肥膏」,並應該是交由每個政府部門各自想辦法,分兩年每年減少4%或5%的經常性開支,又或在兩年內合共節省8%或10%的經常性開支,以達到節流的效果。
不宜減薪免掀企業減薪效應
立法會議員尚海龍不建議公務員減薪,以免工商業市場也會對打工群體產生減薪效應,間接影響消費和投資。他認為減薪對節約財政資金的數量有限,相對打擊整體公務員士氣來講更是得不償失。他建議要縮減政府開支3%以上,輔以凍結公務員人手增長,堅持3年連續縮減開支,壓縮不必要項目,提升政府公帑使用效率,優化人手結構,如取消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節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入境處的相關人手等。他表示,疫情後香港經濟遇到階段性困難,加上賣地乏力兼有地緣政治的影響,引致香港面對財赤壓力,在社會士氣及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時,需要小心調整財政政策,穩定局面,積極謀求發展為上策。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政府因應財政狀況,可考慮凍薪,這個做法並不是第一次,相信公務員可以理解。她認為,若政府採取凍薪做法估計半官方機構會參考,但私人市場還是考慮經濟預期、行業狀況、公司運營和人力市場等,有些行業面對國際環境的諸多變數,可能考慮不加人工,但也有如餐飲零售行業近段時間由於旅客增加,營收有轉好而有適當加薪幅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