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蔚(二排左八)在微短劇《穿越要做的10件事》開機儀式上。 香港文匯報廣東傳真

作為一家老牌影視製作公司,銀都機構(廣州)副總經理謝蔚去年10月開啟了首部微短劇的製作。「我們是時候要下場做一些事情,電影業不景氣,大家也一直需要文化產品,微短劇除了爽劇之外,也可以有一些兼具審美的內容出現。」謝蔚為銀都機構布局微短劇探路的首部作品瞄準了AI科技。不過,調研的時候,謝蔚聽到很多同行反饋,當下的微短劇10部投資差不多有9部在虧,但這也抵擋不了影視專業力量的陸續下場的微短劇,如湖南衛視、東方衛視、安徽電視台等都已經先後開設了微短劇劇場。

影視機構藉短劇探路

微短劇從草莽發展再到如今的精細化運營,已經迎來第一個五年的發展期。謝蔚坦言,有了製作、拍攝和內容創作的優勢,銀都機構(廣州)的團隊們也正在積極探路微短劇的商業化運作。從調研和拍攝推進的初步經驗來看,謝蔚說,製作成本拉高,意味着回報率也要達到正比,才能令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現在一些宣發路徑,某種程度上和電影也相似。但如何區別電影的現有思維且精細化運作短劇,仍值得思考。現首部即將上市的微短劇在手,謝蔚對於這部作品的內容信心十足,但如何借助好的內容闖蕩商業化市場,她也好像回到了一個行業新人的忐忑和期望中。

該劇名為《穿越要做的10件事》,僅在10天內完成拍攝,「這不算是真正的市場化製作,只能算是我們入局的打樣之作。」要在微短劇領域闖出自己的賽道,立足大灣區的銀都,決定精耕在AI科技題材領域。謝蔚說,不管是電影還是微短劇,都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市場。作為內容製作、出品方,如何在微短劇精品化節點上和電影做一些取長補短,謝蔚說,這不僅是銀都的探路,也有一些想為社會大眾提供精良微短劇的真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