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昨日發布去年全年的本地生產總值預先估計數字,全年經濟增長2.5%,達到去年財政預算案預計範圍,展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展望新一年,本港面臨外圍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本地私人消費不足等因素挑戰,社會各界期待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努力開拓新市場,加強與內地的經濟一體化融合,尤其要把握好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遇,發揮好「一國兩制」優勢,在變局中開創新局,保持經濟穩健增長。

去年本港經濟面對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緊張等不利因素下,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去年第四季度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實質上升2.4%,較第三季的1.9%有所加快,顯示出經濟動力逐步改善。全年來看,GDP實質上升2.5%,雖然較2023年放緩0.7個百分點,但仍在預算案預期的範圍內。

其中貨品出口和服務輸出的表現尤為亮眼。去年貨品出口總額實質上升4.7%,服務輸出實質上升4.8%。外部需求的改善,特別是對內地、美國和東盟的出口額增長,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此外,訪港旅客數量的持續上升,也帶動了服務輸出的增加。這些數據表明,本港作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且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動力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惠港措施。其中,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註,為本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跨境人員流動,帶動了餐飲、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的復甦。此外,中央去年還出台了擴大內地赴港「個人遊」城市範圍、提高內地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的免稅額度等,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進了跨境經濟活動。數據顯示,去年全年訪港內地旅客達3,400萬人次,按年增加27%,佔全年訪港旅客量約四分之三,為本港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拉動作用。

然而,在整體向好的同時,本港經濟也面臨着一些挑戰。其中,本地消費的疲弱引人注目。去年全年私人消費按年減少0.6%,政府解釋這一現象是市民消費模式改變所致。但實際上,北上消費的興起以及本地消費體驗的不佳,都是導致本地消費疲弱的重要原因。為了刺激本地消費,政府積極推動多項盛事活動,如舉辦演唱會、大型體育賽事等,以期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留港消費,未來仍需進一步努力才能完全扭轉消費疲弱的局面。

展望新一年,本港經濟面臨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全球範圍內的關稅戰、貿易戰可能引起經濟增長放緩,地緣政治緊張等,都對本港經濟構成衝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本港在地緣政治格局下,將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據點,也是國際企業布局中國及亞洲發展的重要通道。這表明本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獨特地位依然穩固,但同時也需面對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可能對本港的貨物出口造成負面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各界均期待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能夠持續開源節流,能夠推出有效措施刺激本地消費、帶領業界開拓新的市場,特別是要加強與內地的融合發展,把握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的機遇,為本港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

國家近年在先進製造業、AI應用方面取得了喜人進展,本港擁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應該加快推動創科產業發展,與內地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打造產學研無縫對接產業鏈,共同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各界也應積極支持和配合政府的政策措施,共同為本港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