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工作,叫義務工作。要貢獻時間及心力,沒有薪酬;回報呢,卻往往意想不到。
Christine是馬會員工,第一次參加馬會義工隊的活動是到公共屋邨探訪獨居長者住戶,跟他們聊天問好,將社區關懷直送家中。她認為這些交流,有時比贈送物資更形珍貴。「我們兩人一組,探訪了好幾戶,都是獨居的公公或婆婆;一個人在家看電視,見我們來訪,很熱情,十分健談,由樓宇狀況、日常買餸煮飯、醫院覆診……滔滔不絕。」她指參加義工服務,了解到一個人單數,一班人行善就是「眾數」,每人奉獻自己,發揮群眾力量,溫暖別人的「溫度」就大大提升。
馬會把博彩及獎券收入轉化為稅款及慈善,這個獨特的綜合營運模式,目的是為了建設更美好的社會。於2005年成立的馬會義工隊,由現職及退休員工組成,現時成員超過1,400人,為社區上有需要的人和事出一分力;同時為員工提供全人發展的機會,並加強員工之間的聯繫,鞏固團隊精神。
馬會義工隊 服務多元化
馬會義工隊有系統地制定服務計劃及方向,並與本地非牟利機構合作籌組不同項目及活動,包括長者探訪、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支援,以至動物關愛、推動體育及環保等。
曾經舉辦的活動包括,由義工帶着有待領養的狗隻外出散步,維持牠們的身心健康;參與壁畫繪製工作,美化社區;在中秋佳節上門探訪長者,向他們送上關懷;由受過訓練的馬會義工擔任「環保大使」,在香港花卉展協助分類及回收可循環再造的物料;參與為期一年的青年社會適應及生涯發展體驗計劃,成為自閉症青年的同行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馬會義工隊亦沒有退避,協助包裝檢測套裝等工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支援。以上例子,可見馬會義工隊的服務範圍十分廣泛及多元。
獲頒多個義務工作獎
馬會義工隊於2023年的總服務時數高達23,000小時,受惠人數超過67萬。
憑着緊貼社會脈搏的服務及一系列青年發展、體育及社會共融等方面的支援,香港賽馬會於早前舉辦的「香港義工獎2024」中,獲頒發「傑出企業獎」、「企業及非商業機構(義工時數)年度十大最高義工時數」及「企業及非商業機構(義工時數)金獎」,充分肯定了馬會義工隊的貢獻。
「香港義工獎2024」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辦,旨在表彰眾多為建設更美好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士及機構。
事實上,為了鼓勵人人行善,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2年策劃及捐助「賽馬會眾心行善」計劃,聯同義務工作發展局等12個合作夥伴,為社會大眾,尤其中小學生、在職人士、家庭、50+及退休人士等社群,提供多類型的義工服務項目,致力全方位推動香港全城參與義工服務和建立關愛社會。
助人自助,受者與施者,其實是一起共鳴,一同進步。
特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