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溟 全球化智庫特邀研究員

筆者在前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實戰方法論和法則,折射的都是在從「全球賣」到「全球造」、「全球買」、「全球投」的升級中,從「產品輸出」到「產能輸出」、「品牌輸出」、「文化輸出」的迭代中,企業消弭海外「信息差」、「資源差」、「文化差」、「溝通差」與「運營差」,一步步提升出海的規模與質量,並培育出一批「讓每個區域的利益相關者都感受到正向價值」的「根植於中國的全球化企業」。

而香港作為連接中外的重要橋樑和內地企業出海首選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應當更好地扮演其「聯繫者」、「參與者」、「建設者」、「融合者」角色。考慮到東盟身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分量,和東盟在中國企業出海和香港輻射範圍中的重要地位,筆者認為,香港在中企出海東盟地區的征途中,應緊緊把握機遇、展示形象、發揮作用,助力中企在東盟市場實現「經濟走出去、文化走進去、價值走上去」。

得天時 「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動

首先,東盟地區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海外投資的橋頭堡之一。目前,中企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創建投資項目數量已佔同期中企全球創建投資項目總數的六成以上,較2017年約37%的比例提升了約25個百分點;其中,東南亞和中東、中東歐和中亞四大區域一道,已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優先方向,吸納了出海中企對「一帶一路」創建投資的大部分項目,並保持逐年整體上升的態勢。

其次,東盟地區對中國的好感度和依存度均處於較高水平。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發布的《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在來自東盟十國學界、商界、民間組織、媒體、政府部門以及區域與國際機構的2,000餘名受訪者中,50.5%的受訪者表示東盟應該與中國結盟而非美國,這一比例相比2023年的38.9%大幅增加;認為應與美國結盟的受訪者比例則從2023年的61.1%下降至2024年的49.5%,這是該項報告自2020年以來,首度出現中國好感度高出美國的情形。

報告顯示,中國繼續被視為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國家,59.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對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大國」,大幅領先於美國(14.3%)等其他國家。在東盟成員國中,僅有菲律賓、新加坡及越南的多數受訪者選擇美國為結盟首選,其他7個國家則傾向與中國結盟。從「一帶一路」倡議與對中貿易中受益最多的馬來西亞、印尼及老撾欲與中國結盟的立場也最為鮮明,支持人數超過70%。

具地利 交通上有獨特優勢

再次,香港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觸達東盟市場最為便捷的樞紐。香港坐擁世界級基建設施和完善高效的交通系統,對內外交通四通八達,與內地及世界各地聯繫緊密,由香港出發一至兩個小時內可到達澳門和珠江三角洲多個城市,飛抵主要內地城市和越南、菲律賓只需四小時,五小時內可飛抵逾全球半數人口居住的地方,且基本覆蓋東盟十國和東北亞地區。

事實上,以入境旅客人次計算,2024年1至11月本港的入境旅客的主要客源地依次為中國內地、南亞及東南亞、北亞、歐洲、非洲及中東、美洲、中國台灣、中國澳門及其他地區。交通的便利快捷,讓香港可以憑着其在專業服務、商業服務、建造及相關工程服務、教育、金融服務、旅遊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中企選擇東盟地區作為出海遠征第一站提供最為堅實的「硬聯通」和「軟聯通」。

最後,香港應升級迭代為讓中國企業和東盟市場彼此加強接觸、增進了解、深化認識的窗口。且不說東盟已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內地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本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是東盟與中國內地商品貿易的重要轉口港,香港與東盟互為對方的主要投資來源地。與內地整體市場相比,香港和大灣區其地城市與東盟地區的交往更早、互動更多、理解更深。

有人和 不少人口企業來自東盟

本港有相當人口來自東南亞,而不少本港企業早已在東盟擴張布局,甚至本就源自東南亞地區。未來香港可以鼓勵和吸引東盟企業來港設立區域總部和擴展業務,並善用香港的專業服務、融資環境和國際營商平台,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也可以讓更多的中國企業以香港為起點、跳板和母港,為了解和接納東盟的市場實務和商業慣例、法律體系和治理體制、文化和習俗、種族和價值、思想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多樣性多元性,作好充分的準備。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