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 網上圖片
●忽必烈 網上圖片

熊召政

比之於女真人,蒙古人的話題更為敏感,也更具世界性。這乃是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帝國,曾經征服過歐洲與西亞。十二世紀,驚恐的歐洲人稱蒙古軍隊是上帝之鞭,所到之處,玉石俱焚,真正做到了所向披靡。正因為如此,在各種版本的世界史上,蒙古軍隊都被描摹成惡夢般的入侵者。我曾沿着蒙古軍隊的足跡走過俄羅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在那裏,我看到了一尊又一尊塑像,其中有很多尊是抗擊蒙古軍隊的英雄,他們成為所在國家的驕傲。我也曾多次踏訪蒙古高原,實地感受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或慘烈戰爭的發生地。幾年下來,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成吉思汗大大小小的塑像遍布蒙古高原,在偏遠角落牧民的帳篷裏,也都供奉着成吉思汗的掛像。但另一個同樣出身蒙古族的偉大人物忽必烈,卻一尊塑像都沒有,由此我產生了深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嫡子拖雷。成吉思汗很喜歡拖雷,按蒙古族的習慣,最小的兒子被稱為守灶人,即父親基業的傳承人。守灶人當不了皇位的繼承人,卻能夠掌握最多的軍隊和最肥沃的草原,以及管轄最多的人口。忽必烈是拖雷的第二個兒子,他有一個哥哥,即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忽必烈還有兩個弟弟,即排行第三的旭烈兀,排行第四的阿里不哥。

在蒙古皇室眾多子弟中,忽必烈一直不被看好。十二世紀的蒙古帝國,一直都是戰爭發動機。因此,蒙古所有的部落,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英雄崇拜情結。忽必烈恰恰相反,他打小溫文爾雅,尤其喜歡漢文化,因此,叔爺兄弟們都嘲笑他是一個「秀才」。很長一段時間,在草原帝國的皇親貴胄中,忽必烈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直到四十歲後,他的哥哥蒙哥成為了帝國的大汗,才給了他一個漠南軍政總督的職位,讓他管理漢地的事務,這是他「入仕」的開始。第二年(1152年),蒙哥又任命他為南征大理國的總帥。他率部南征,斡腹萬里,不到兩年時間就滅掉大理國。這一次南征,充分顯示了忽必烈的軍事才華與執政能力,從而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他因此受到很多委屈,幸虧他懂得隱忍、退讓,最終再次取得蒙哥的信任。1258年,蒙哥病死在重慶溫泉寺,蒙古帝國的王位爭奪戰立即拉開。此時的旭烈兀已經在西域建立伊兒汗國,無意回到蒙古高原爭奪帝位,於是蒙古汗廷的主宰權便在忽必烈與四弟阿里不哥之間展開。忽必烈得到東部諸王的支持,而阿里不哥得到了黃金家族大部分成員的擁立。三年帝位爭奪戰,以阿里不哥的投降而告終。蒙古帝國的大權落在忽必烈手中。不過,獲得帝位的忽必烈卻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蒙古帝國的稱號,並廢棄了漠北的首都拉達和林,宣布將首都遷往北京,並聽從謀士劉秉忠的建議,將自己的國號定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1年,元朝誕生,這不再是蒙古帝國,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面積最為遼闊、軍事與科技實力最為強盛的偉大王朝。

從創造歷史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來看,忽必烈的歷史地位並不比成吉思汗低。但是,兩人在蒙古高原的影響,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成吉思汗的威望至今無遠弗屆,而忽必烈卻已經被人們選擇性地遺忘。

研究忽必烈及元朝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忽必烈既是一個成功者,也是一個失敗者。他的成功是中華文化的成功,而他的失敗,也是傳統文化對他的排斥。他雖然是中華大一統的皇帝,但漢人的格言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對他不僅排斥,甚至詆毀;他改變了蒙古帝國的運行軌道與政治策略,蒙古貴族的利益受到損害,他的本民族的同胞也對他產生了反感,從而故意冷落他。

正因為如此,我才產生了創作《忽必烈》長篇歷史小說的念頭。現在,創作進展順利。比之《張居正》與《大金王朝》,《忽必烈》是一個更大的挑戰,我雖然已進入古稀之年,但我仍願意接受這個挑戰。

(作者係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