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首家傳戶曉的詩歌,名為《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用比興手法,寫汪倫為李白送行的熱鬧場面,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在修辭學上,這是用上誇張的方法,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
至於另一個話題,是何謂「踏歌」?原來這是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表演者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傳統,例如潮汕地區的英歌舞、西南地區土家族、苗族的擺手舞、鼓舞等。李白這樣寫,讓這首詩更明顯有民歌風味,令詩詞表現更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就信手用眼前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全詩文辭顯淺易懂,沒有艱詞深句,一看就知是詩人將遠行,友人前來送別,詩人寫詩相贈,以答謝款待和送行之情。不過,此詩雖簡潔易明,但詩歌本身和背後的故事,歷來卻引起一些討論話題。
明代查考為「村人」
大約在唐朝天寶末年,李白為逃避中原即將到來的戰禍,舉家來到淮南的宣城避亂。之所以選擇宣城,是因為這裏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曾經常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李白十分仰慕謝朓,因此追隨而至,也寫下大家十分喜愛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其中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都是千古名句。
其次,汪倫是何許人也已值得很多人查考。據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有可能的,因反映了李白的真性情。
亦有記載說,汪倫是李白的朋友。宣城離涇縣(在今安徽省)不遠,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 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
現代考據為唐代名士
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人,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記載詳見《李白學刊》。另在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一文說,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袁枚稱二人素不相識
不過,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汪倫與李白素不相識,仰慕其名,特寫信邀他去涇縣旅遊。信上喜氣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講到賞花飲酒,李白怎會不高興?遂欣然而往。見到汪倫,知他乃是涇川豪士,為人亦熱情好客。大家熟絡後,李白就問為何不見十里桃花,也沒萬家酒店那麼多。汪倫答道:「縣裏有桃花潭,方圓十里;我們這酒家,老闆正姓萬,豈不正是萬家酒店?」
汪倫這解釋,肯定是取巧賴皮,幸好李白生性豁達,聽後大笑。留數日才離去,臨行時,寫下這首《贈汪倫》。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