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了宋人過「小年」的一些習俗,今回就跟大家談談宋朝的除夕和元宵,一起來感受有多熱鬧。
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現代人的除夕禮俗基本簡化至守歲和年夜飯,但宋人可要講究得多。
驅祟儀式如古代「Cosplay」
一大早要先去圍觀官方舉行的驅祟大儺儀,這是一個由上千人參與的大型活動,意在驅逐瘟疫厲鬼,為新年討個好彩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青面獠牙」的方相氏,也就是驅祟官員,青色的臉孔,外露的長牙,就如舊時神怪故事中形容兇神惡鬼。他們身後是跟班的執事、歌唱的童子還有負責配樂的樂工,浩浩蕩蕩地向人群走來。緊接着是成百上千的宮人們組成的盛裝團隊,他們打扮成各路神鬼,似諸神歸位、又彷彿百鬼夜行。
一行人從宮門走出,在市民的簇擁之下過街穿巷,直奔城門外完成最後的「埋祟」儀式。所謂「埋祟」,是宋時宮中的一種驅除鬼怪的活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除夕》中也有記載:「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灣。」
儀式結束後人們便各回各家,貼門神、掛桃符來裝點門面。如今在大城市被禁止的鞭炮,在宋朝也已初具規模。宋人在除夕燃放連環爆竹,以山呼海嘯之聲驅散山臊惡鬼、為一家祈求安康。
忙碌熱鬧的氛圍一直持續到晚上,就到了所有人最期待的年夜飯環節: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餺飥、各種雞鴨魚肉、各色蜜餞糕點,人們推杯換盞,在美酒佳餚中共同守歲。「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勸大家相祝願,何言。但願今年勝去年。」(李處全《南鄉子》)
元宵節是除夕之後的又一高潮,也是過年歡愉的尾聲。提起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儀式便是賞花燈。上元觀燈源於西漢,起初規模較小,到了隋唐開始出現百戲、燈樓,至宋朝時百戲的規模更大、花燈的種類更多,熱鬧歡騰的氣氛前所未有。
最好看的花燈當屬宣德門外的「山棚」。山棚是官方搭建的巨大彩棚,用來招攬藝人表演「百戲」、為燈會造勢。山棚外有五色琉璃製成的蘇州燈、絹布包裹的無骨燈、皮影戲般的羊皮燈……各式各樣,令人目不暇接。
君王此時還會在宣德樓上拋撒金錢,與萬民一同狂歡:「恩露勻施,憑御欄、聖顏垂視。撒金錢,亂拋墜。萬姓推搶沒理會。告官裏。這失儀、且與免罪。」(袁綯《撒金錢》)
而街市內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商舖樓館早已精心布置,有的「懸掛玉柵,異巧華燈」,有的「繡額珠簾,巧製新裝」,路兩旁「火樹銀花」,女子鬢上「蛾兒雪柳」……華燈之中行人如織、往來不斷,一段段佳話也在這個歡樂而浪漫的節日中誕生。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