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第三十一日出庭自辯作供,控方引述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助手 Mary Kissel 向黎獻計,可向蓬佩奧提議制裁內地官員子女及特區官員,並將香港比喻成冷戰時的柏林以爭取西方支持,控方指出黎其後於不同場合均有參考 Mary Kissel 的建議提倡制裁内地和香港。
控方展示一則於 2019 年 7 月 25 日在《蘋果》刊登,有關黎接受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網台訪問的報導,當中提及「黎智英稱,早前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面時,對方問他,美國可以怎樣做? 黎認為,美國可以制裁現時有份打擊今次反修例運動的香港和大陸領袖」。黎庭上確認於會晤蓬佩奧時作出此建議,並承認曾在其他場合提出把香港類比為冷戰時的柏林。
控方續展示黎於 2019 年 7 月 10 日(會見蓬佩奧翌日)出席美國一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 - FDD)的座談會發言內容騰本,當中黎曾形容香港為柏林,需要得到西方的援助。黎亦揚言「香港正為西方價值而戰,即香港在美國敵人的陣地中為美國而戰」(Hong Kong is fighting a war of the same values as you.It means that we are fighting your war in your enemy camp),並表示美國絕對有能力利用核武,於瞬間內殲滅中國 (you (theUS) have the nuclear weapon you can finish them (China) in aminute)。
在控方盤問下,黎辯稱他以「核武」作比喻(a metaphor)來形容西方道德標準。法官李素蘭質疑,黎於座談中從未透露他的言論只是比喻,並指這可能只是黎的想法,觀眾或不能理解箇中意思。黎表示同意法官說法,並承認他把中國共產黨視作敵人。
法官:上百萬市民或是被黎智英言論誤導上街
控方續引述黎智英赴美出席 FDD 座談會上主持人問黎,是否認同修訂《逃犯條例》的目的並非著眼於追捕「台灣謀殺案」的殺人犯,而是在於要把異見人士送返中國內地 (this isdeliberately designed…to basically send opponents of the regimein Beijing back to the mainland)。黎認同主持人的說法,並稱內地可拘捕及囚禁任何人,令香港再無法治 (Yes …Exactly…)。
控方指出這顯然並非事實,修訂條例原意是修補法律上的漏洞,把潛逃的犯人引渡回犯案地,惟黎當時不但未有糾正主持的謬誤,反而對此予以肯定。黎稱當時不認為有關說法是謬誤,控方質疑黎是故意誤導觀眾,黎否認。
法官李運騰問黎是否認同主持所言,追捕潛逃謀殺犯只是政府藉以修例的借口,黎表示同意。李官追問黎從何處獲得有關想法,黎回應稱若只為追捕謀殺犯,香港便不會有上百萬人上街示威 (if just for the murder there won’t be millions of people walking to street to contest it)。控方提出可能示威者亦誤解修例原意,黎則指不相信有那麼多人同時被誤導;法官杜麗冰隨即提出,那一百萬人可能就像黎般錯誤理解修例。黎不認同杜官說法,惟法官李運騰質疑:「或許那一百萬人就是被你的言論誤導上街」(or because the million people believe in what you said )。
黎智英供詞露破綻 被揭制裁内地和香港主張愈趨激進
控方於庭上展示黎智英與其助理 Mark Simon 在 2019 年 8 月7 及 8 日的WhatsApp 通訊記錄作盤問。對話顯示黎將一篇應前任白宮首席撰稿人及《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麥偉林建議而撰寫的評論文章擬稿,發送予Mark Simon給供意見及修改。
黎於文中提出三項美國可針對中國採取制裁等具體行動的建議,包括提議美國公民就香港問題致函國會兩院議員以提升對香港議題的關注,並建議制裁「影響香港自由」的官員,如拒發簽證予相關的内地和香港官員子女;國會成立專責委員會研究就修訂《逃犯條例》實施制裁行動,懲罰内地和香港官員。
控方指出黎在建議美國以懲罰内地和香港官員方式去展現西方道德權威,黎則辯稱文意為「對抗」非「懲罰」。法官李運騰隨即質疑,指黎於稿明確用「制裁」字眼,與其早前否認曾提倡制裁官員子女的供詞矛盾。黎解釋「拒發簽證」與「制裁」有別,制裁應指遣返在美的就學子女,而非單純拒絕簽證的申請。法官杜麗冰反問黎,難道針對官員子女的拒簽本質不屬制裁;法官李運騰亦追問若未能獲得簽證,那如何能在美讀書。
控方再展示黎另一篇於 2020 年 5 月 29 日刊登於美國《紐約時報》題為「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的文章。當中提及以註銷内地和香港官員子女現行簽證作為報復中國的手段。控方追問註銷簽證是否屬制裁措施,黎承認屬制裁。法官李素蘭質疑「註銷現有簽證」的建議不就是比早前黎稱只是建議「拒絕簽證申請」更為進取,黎認同是更進取。法官李運騰追問黎當時想法變得進取的原因,黎未有正面回應,惟同意這建議是制裁的一種,亦承認其建議是更趨激進。
此外,控方就黎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及「既然我們已經淘汰了奴隸制,為何不能淘汰暴政」,問及「暴政」所指是什麼,黎智英承認其意指中國。法官杜麗冰追問文中「我們」一詞是否包括黎在內,黎回應指包括所有人及歷史。就黎的論述,主責盤問的律政司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即時回應指「不包括我」。
反修例期間遊說美議員來港視察暴動與泛民密會
控方展示黎智英於 2019 年 7 至 10 月反修例暴動期間,與Mark Simon 的WhatsApp 對話紀錄,當中顯示黎要求 Mark Simon 能安排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等國會議員來港實地視察反修例示威,並與本地反對派人士會面。黎在庭上承認,曾向 Mark Simon 建議將美國國會議員等人到港之行,定調為「暴力實況調查之旅」(Let’s treat the trip of the senators and congressmen as a trip of fact-finding of violence of HK resistance movement)。
對話中亦顯示黎當時曾問 Mark Simon,他們應要怎樣遊說(lobbying exercise)才可促成美國國會議員來港一事。黎在庭上解釋有關「遊說」是指說服他們來港。黎庭上確認於 2019 年9 月及 10 月期間,包括 Rick Scott、Ted Cruz 及 Josh Hawley等美國國會議員曾到訪香港,惟指佩洛西及魯比奧並無來港。
在控方盤問下,黎辯稱當時來港的國會議員並非由他邀請,而他們是主動來港。法官杜麗冰及李素蘭均就黎的說法提出質疑,指對話紀錄顯示黎曾向 Mark Simon 稱希望參眾議員能來港,以及建議他們能先到香港才去台灣;黎續辯稱這班參眾議員原本已進行亞洲之行並打算來港,黎只是冀他們能更快來到。
其後控方展示一則 Mark Simon 於 2019 年 9 月 18 日發給黎的訊息,當中 Mark Simon 告知黎,參議員 Rick Scott 及 Ted Cruz分別將於同年 9 月底及 10 月初到港,黎在庭上確認他於 2019年 9 月 29 日及 10 月 12 日先後與二人會面,另外亦於同年 10月 14 日與參議員 Josh Hawley 飯聚。
此外,黎與 Mark Simon 的對話紀錄亦顯示他們於 2019 年 10月 6 日討論邀約一眾反對派包括郭榮鏗、何俊仁、李柱銘等人出席同年 10 月 10 日與數名美參議員的私人飯局。
黎智英承認年輕人激進示威就是暴動
控方另呈堂黎智英與 Mark Simon 於 2019 年 8 月 2 日WhatsApp 通訊紀錄。紀錄顯示,黎向 Mark Simon 表達對特朗普言論感到失望,並附上彭博(Bloomberg)報導特朗普採納中方論述,稱香港反修例示威為暴動的連結(「Trump calls Hong Kong Protests' Riots, Adopting China Rhetoric」)。Mark Simon 回應指情況不理想,但認為此事對特朗普政府而言非核心議題,故處理態度草率。
控方就黎表達失望一事進行質詢,黎供稱已無法憶及新聞內容。法官杜麗冰追問黎,是否因特朗普採納中方論述而感失望,黎辯稱失望可能源於報導的其他內容。當被問及是否贊同特朗普對示威的定性,黎承認部分年輕激進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構成暴動。
此外,控方展示另一則黎於 2019 年 8 月 5 日傳送至 Mark Simon 的訊息,黎寫下數個圍繞反修例抗爭的問題,並要求Mark Simon 代他草擬答案,包括香港人在壓迫下是否仍能站出來對抗,以及外國可如何支援香港抗爭等。Mark Simon 回覆指,應持續向香港特區及中央政府施壓,以制裁及具風險等手段去損害中國整體利益 (to persist and puts pressure on government and Beijing to act with caution or risk actions and sanctions that damage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PRC)。黎當時回應稱這是很好的建議。法官杜麗冰質疑,黎是否認同 Mark Simon 的建議手段,黎則辯駁當時只是認為這些是好提議,惟不等如認同說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