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美國總統四年一換,瘋人首領重出江湖,世局風雲再起,東西何去浮沉。觀其本質,血型未改、基因依然、文化解密。
美國文化及其本質
從北美殖民至今500多年,美國侵佔歷史樹英雄文化,牛仔勇俠和狂放不羈構建形象。或者,這可解釋了為什麼特朗普能夠在美國社會被選為總統的理由。「勝者全取」(The Winner Takes It All)是合情合理,特朗普狂言便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包括整個北美都成為美國一部分;拜登則要制止「中國越來越大的趕超美國的雄心」,看似全球必須神服美國之下是其政府「管治」世界的目標!
以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基因和文化來與全人類相處,(戰術上)或可贏一世,但(戰略上)又怎可維持千年萬世?
東西方比較,亦看看這邊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華文化,這裏藉助「禮儀之邦」之「禮」略作解說。
中國文化禮儀之邦
「禮」源出於祭祀。「禮」古作「豐」,甲骨文【豐】字上有兩串代表豐盛的植物,下為豆形的器皿作盛載,富足之意,以示獻於神主,祈求祐福;往後演變,於「豐」字旁加上「示」成為「禮」字。「禮」重於祭,本義是敬事神靈以求福。
承繼原始社會的殷商朝代(距今約近四千年),保留「率民以事神」、尊神重巫的習俗,人們以卜筮協助活動的決定,舉行祭祀表示對神靈的敬意。這便是最初的禮。
到了周朝,禮的內涵進一步被發揮,逐漸從祭祀的儀式擴至政治和倫理道德領域。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制禮作樂」的社會制度規範了人民的行為取向,成為今天中華文化的基礎。
「周禮」的尊禮制度隨後有所淡化(禮崩樂壞),約五百年後的孔子有感社會秩序混亂,畢生致力克己「復」禮,期望重建井然有序的周禮制度、以禮調和社會,其進一步的演繹樹立了儒家思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的演繹和應用記載於《論語》,包括「不學禮,無以立」、「約之以禮」、「博文約禮」,鼓勵修身達至「仁、義、智、信」等而成為「君子」,做好個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倡議「為國以禮」,故在宋代被喻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至今,稱中國為「禮儀之邦」,具有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總括而言,中華文化強調「為政以德」、「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和為貴」《論語》等等,國與國的關係才是真正平等和諧共處。借中美文化來瞻眺風雨後的世界,無論目前如何,明天不難猜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