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好友傳來一位粵劇前輩的短訊,指出某新秀計劃一定要包括一個唱功、身段、聽鑼鼓、舞台規範的基本課程,讓新秀真正識做粵劇,而非只識做某角色。我絕對贊同前輩的意見,但在我當年設計該計劃時,是為已經具備舞台表演能力的新秀搭建進入職業班的平台。以足球比賽來譬喻,該計劃是要組織預備組隊或青年軍,為甲組隊伍提供新血。參加預備組隊也好,青少年軍也好,總要具備一定的足球水平。現時大部分粵劇新秀卻像前輩所言:「缺乏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今日粵劇的致命傷」,所以希望計劃要「訂下上課率為參加此計劃的第一資格,再篩選,由成績決定角色人選」。

前輩的建議是否能實行,要看主辦計劃的機構意願、環境和能力,不是資助方可控制得到。反而,為什麼要進入舞台演出階段還要提供前輩所說的基本課程給新秀呢?這是不是反映香港的粵劇專業訓練出現問題呢?

我從網上找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表演專業群(中職)2022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中包括《戲曲表演專業(京劇表演方向)人才培養方案》。方案列出入學要求是小學畢業,基本修業年限為6年,內地簡稱這是「中專課程」。與表演技藝相關的專業課有視唱練習、腿功訓練、毯功訓練、把子功訓練、身段訓練、出手、劇目表演、鑼鼓經、群曲。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部分科目須達到舞台表演的程度,才可畢業。

在香港,全日制的粵劇表演訓練有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提供的4年制「戲曲藝術(榮譽)學士粵劇表演主修」大專課程,入讀資格以中學畢業為主。與表演技藝相關的專業課有毯子功、腰腿及靶子、身段和程式、粵曲演唱、演出實習、粵劇樂理、化妝、服飾穿戴、劇目學習、行當劇目進階、行業實習。

至於由香港八和學院提供的4年制的兼講培訓課程,學員入讀年齡介乎13-20歲,主要在星期五、六、日上課,教授課目包括唱功、基本功、毯子功、靶子功及表演功等5個方面。

比較3個課程的教授內容,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提供與表演技藝相關的科目最廣泛,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次之,香港八和學院排末,但總括來說,對學員也提供了戲曲演出所需的技藝;因此,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和香港八和學院培訓出來的新秀按道理應達到舞台表演的程度。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