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以前,我對「愛國華僑」4字體悟不深,覺得只是統戰語言,但在生活中接觸,始感受到華僑的「愛國愛鄉」情懷,卻是實實在在的。這種因為懷念、牽掛而產生的情愫,大概只有遠離故國、旅居異邦的人才明白。

無論是上世紀上半葉對中國革命事業的支持,還是貧窮年代對內地親人和家鄉建設的捐助,海外華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當中有些可能是資財雄厚的鴻商富賈,但更多的只是普通商人或收入較高的打工仔。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些錢就寄回鄉或回來探親,對改善家鄉環境和國家創匯作出貢獻。

近年遊覽過的多個灣區僑鄉城市如珠海、中山、江門和順德等,都設有華僑博物館,記錄當地人早年旅外謀生的足跡及其對家鄉的回饋,不乏歷史名人。這些在海外闖世界、長見識的人或回鄉辦學、傳播知識,或出資建屋築橋,留下彌足珍貴的遺產。

我想起去年初夏在海南自駕遊時,朋友特別帶我參觀位於瓊海市博鰲鎮留客村的「蔡家大宅」。那是15歲時勇闖南洋的印尼華商蔡家森及其弟弟回鄉興建的,有「海南僑鄉第一宅」稱譽,早於2006年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建築面積約3,670平方米的昔日豪宅始建於1924年,歷時十年落成,共分4座,包括蔡家森宅及3個弟弟的各自住宅,為磚、瓦、木、水泥鋼筋混合結構,廳堂三進,天井兩個,兩側有橫廊樓閣多間,四周則有衞生間、廚房、柴房、豬舍等,兼具防風、防雨、防盜功能。宅內特設家庭私塾「檳榔書齋」和「海棠書房」,供孩子們讀書識字。恢弘大氣的宅院汲取了東西方建築的精髓,中堂和騎樓皆飾以精緻的木質雕花和琉璃圍欄,古色古香中兼具異域風情。所用的鋼筋水泥和花紋彩磚等材料都是專程從印尼和香港運回。宅院外還包括一座熱帶珍奇果園、一方天心池塘、一棵千年重陽古樹和兩口青石水井。

據說,大院落成後,蔡家森一度回來居住,但只熱鬧了幾年。1939年,日軍侵佔海南,蔡家兄弟返印尼避戰,家裏只剩下眷戀故園的母親和照顧她的僕人。老母去世後,大院成為一座空宅。其間曾被日軍憲兵大隊、抗日游擊隊、國民黨兵團駐住,解放後則先後成為政府辦公室、公共食堂等。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海外的蔡家後人回故園拜祭先人,始重修老宅。

這些磗磗瓦瓦既見證着主人蔡家森的鄉愁,也彰顯着厚重的歷史遺韻。那不但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宅院,更是自強不息的修身精神和報效桑梓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