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副校長利哲宏:穆斯林人才可助港拓「一帶一路」商機
香港近年力拓東盟及中東市場,其中熟悉伊斯蘭世界的香港「非華裔學生」,在香港開拓「一帶一路」市場進程中,可起關鍵作用。在香港土生土長、巴基斯坦裔的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副校長利哲宏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非華裔學生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語言及生活,香港要建立穆斯林人才庫,非華裔學生是其中一分子。他建議特區政府、辦學團體及僱主,應培養及重視非華裔學生的能力和多元文化價值,發揮他們的獨特優勢,助力香港開拓穆斯林商機。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利哲宏指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進入新黃金十年,香港視中東市場為新經濟增長動力,並因應市場所需,持續改善人力架構,如積極擴大專業,資格互認,加強教育機構與市場對接,建立一個穆斯林人才庫正合時宜。與此同時,香港積極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吸引來自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港升學,若能充分發揮少數族裔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不但有利經濟發展,也有助鞏固香港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多元文化特色。
利哲宏在訪問中提到,首先社會需要界定非華裔學生這個概念。很多時候,新聞報道會提到南亞裔學生或非華裔學生。其實,非華裔學生的範疇很廣,指的就是非全中國人的學生。有些學生是混血兒,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他們的父母來自其他國家。而在香港,有很多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童,加上東南亞和南亞的學生,這個範疇其實很大。因此,當社會看待這個問題時,視野應該要更廣,不應局限於印度、巴基斯坦或菲律賓等國。
助學生掌握中國文化融入社會
立法會文件顥示,在港就讀的非華語學生(包括幼稚園及中小學)每年三萬多人,21/22學年約3.3萬人。而當年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人數約為83萬人。
利哲宏表示,在香港這個包容性強的大環境下,非華裔學生與本地學生一樣,面對不同的學習挑戰。這些挑戰包括課堂上的多樣性問題。首先,他們需要有效地學習中文,從而融入到社會中。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長期使用中文。其次,他們需要對語言產生興趣,從而掌握中國文化,了解一些重要的人物與事物,這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氛圍就會不同。
AI及各種軟件應用 助學習中文
在語言學習方面,利哲宏指出,少數族裔學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根據他的觀察,少數族裔的學童在口語方面表現較好,但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能力還不足以支持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需求。這部分需要繼續努力。但好在現在有了AI和各種軟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強化語文學習。
為協助少數族裔在港能發揮所長,他建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職業導向的中文強化課程,以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同時,針對南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的特定語言班,如阿拉伯語課程,也值得政府推行,並可由本地的民間機構來執行。希望這些措施能提升少數族裔的人才配置,助香港成為多語種人才更為活躍的市場。
至於學校如何協助非華裔或東南亞學生適應香港的教育體系,利哲宏表示,從他的學校架構來看,學校本身有專責小組,專門關注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狀況。校方亦會調整政策,以小班教學的方式來加強他們的中文學習,並且促進學生之間的融合。
支援少數族裔學生資源逐年增
在選擇升學路徑時,非華裔學生與本地學生的考量大致相同。然而,若他們希望在香港從事需要中文能力的職業,例如會計師或律師,就需要特別注意中文能力的培養。至於香港教育政策對非華裔或南亞裔學生的支持,他認為政府在資源投入方面逐年增加,設立了不同的中心來幫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社會。十年前與現在相比,政府在資源、金錢、人力和關注度上的投入明顯增加。
最後,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問題,主要是因為不同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多樣性。因此,學校需要採取分層處理的方式,協助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香港,首先應以學習差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給學生貼標籤。
利哲宏稱,當前的趨勢是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對課程進行調整,使學生有學習動力。還可以安排一些活動或課程,根據他們的興趣促進學習。如果這些少數族裔學生得到培養,可以為社會貢獻力量,成為香港的寶貴人才。
在港就讀的非華語學生人數
學年 學生(名)
2017/18 31,414
2018/19 32,298
2019/20 32,803
2020/21 33,063
2021/22 33,036
註:以上數字包括幼稚園及中小學,
但不包括特殊學校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