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健驄(右四)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4年入學新生合影。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 香港社工倪怡潔北上10多年,圖為她為跨境學童提供服務。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 港企鴻利達集團CEO特別助理梁秉然稱,充分體驗到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為通勤生活帶來的便利。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自上世紀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已有無數港人早着先鞭,回內地發展個人事業,近年來隨着港澳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設施聯通和規則銜接的不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更進一步為港人北上發展提供了更便捷及更廣闊的舞台。多年來,一批批港人跨過深圳河,北上內地逐夢,揮灑汗水,貢獻智慧。在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他們不僅看到了國家發展的日新月異,更親身感受到了「一國兩制」帶來的無限機遇。回望北上的心路歷程,見證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心中激盪着自豪與感慨,充滿期待地面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港中大深圳副校長 親歷國家飛速發展 扎根大學為國育優才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求學時期心繫國家發展,由香港到內地遊歷,到現在於深圳工作,感受城市繁華的生活,便捷程度甚至超過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服務30餘年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阮健驄,北上深圳參與該校初創建設近十年,見證內地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更希望透過在大學的服務,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

阮健驄10來歲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的個人成長伴隨着時代的巨大發展變遷,經歷一番寒窗苦讀,考入了香港中文大學。當時,1911年建立的香港大學是公認的老牌名校,而香港中文大學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為基礎於1963年建立,在當時尚屬「年輕」,但其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辦學理念深深吸引了阮健驄。幾經權衡之下,他選擇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就讀。阮健驄感慨道,當時香港的上學條件亦十分艱苦,課程分別在沙田和港島授課,每隔一個小時才有一班車,經常是中午剛下課就得跑去食堂打飯然後去趕車,在車上就餐,下車正好開始下午的課。

求學時期心繫國家 北上參觀內地發展

這段繁忙的學業,伴隨着香港經濟持續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產業轉型期。與此同時,在當時的香港年輕大學生中湧動着關注國家發展的熱潮,莘莘學子紛紛自發組織北上交流。「有點像現在許多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來交流的熱潮。」就這樣,阮健驄跟着一群同學走過羅湖橋,在深圳火車站登上北上首都的列車。時隔約半個世紀,他對當中的許多細節仍記憶猶新。「買的是硬座火車票,坐了三天兩夜,清晨6點多到達北京站」。這次行程,阮健驄和同學們參觀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香山以及十三陵,還走訪了山西和內蒙古等地。

他稱,當時內地經濟並不發達,作為外來旅遊者,住宿不方便不說,還必須趕飯點找到店舖,否則就吃不上飯,相比之下現在在內地旅遊,飲食、住宿、交通條件都非常好,「完全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樂當創校「拓荒牛」 助推深港高教合作

伴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浪潮,港企紛紛北上,帶動了珠三角的快速發展。深港雙城迎來了越來越多領域的「雙向奔赴」,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人員。200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2015年,阮健驄來到深圳,加入了這所被視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典範」的大學的初創團隊,擔任副校長,由此親身經歷深圳這座年輕城市近十年令人矚目的快速崛起,感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澎湃動力。他回憶稱,學校初創階段只有兩棟舊工業樓,所在區域也十分荒涼,叫外賣都很困難,同事開車出去買東西,隨處都可以停車。僅僅不到十年,校園建築陸續落成,周邊道路四通八達,開車半個小時可以抵達蓮塘口岸,過關約半個小時即可到位於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深港校園之間甚至開通了穿梭巴士,方便師生交流。

寄語年輕人勇敢走出舒適圈 感受國家發展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更堅實的平台。阮健驄表示,港中深首要的目標就是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培養高端人才,同時引入國際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他認為,香港和深圳、廣州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各有特色,大灣區的建設連接起每個城市的優勢,為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從學校方面,亦致力於為香港和內地的人才搭建交流平台。他也寄語當下的年輕人要不斷拓寬眼界,勇敢走出舒適圈,親身探索,感受國家發展的脈搏。

香港社工倪怡潔 北上深圳工作10多年 助跨境學童融入兩地社會

緊鄰羅湖口岸的羅湖村,街邊隨處可見港人熟悉的茶餐廳和燒臘店。位於繁忙街市樓上的羅湖村黨群服務中心內,倪怡潔和早上剛從香港過來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跨境及國際社會服務總監廖金鳳就即將舉行的跨境家庭服務活動進行溝通。這是該機構在羅湖的臨時服務地點,原位於文錦渡口岸附近的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所在大樓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我們服務範圍將逐步擴大,從跨境學童到跨境家庭綜合服務,以及港人養老等。」倪怡潔介紹。

服務匹配跨境學童需求 家長通宵排隊

2012年,剛剛從香港高校畢業的倪怡潔加入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成為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開啟了10餘年跨境服務,逐步成長為中心負責人,見證深港社會服務的融合發展,以中心為橋樑,推動穿梭於深港學習和生活的跨境學童融入兩地社會。

香港的社會服務發展較早,倪怡潔猶記得,2012年剛到羅湖工作時,有些跨境家庭對香港社會不是很了解,更不清楚有哪些社會服務,中心聘請香港導師北上開設繁體字和英文等補習班,組織活動帶領跨境學童了解香港社會,「當時跨境學童在深圳的資源很少,家長們對我們的服務需求特別旺盛。」倪怡潔回憶道,2012年到2013年間,一度出現跨境家長通宵排隊報名參加中心課程的盛況。

三年疫情期間,跨境學童未能跨境在深圳家裏上網課,衍生出不少親子關係問題,中心的「重頭戲」便是幫助跨境家庭解決因疫情產生的各種困擾——「在深如何繼續香港學業?」「疫情期間怎樣緩解心理壓力?」「孩子在深如何結交朋友?」……居於深圳的倪怡潔和同事們第一時間開展問卷調查,根據訴求開展活動。

疫情期間留駐深圳 辦數百場異地考試

廖金鳳介紹,為確保跨境學童能與香港本地學校學童保持一致的學習進度,中心與香港教育局及多所中小學溝通協調,在中心設立了跨境考場,為香港多所學校的在深學生的期末及呈分試等考試提供「異地同考」支持。從簽到、測體溫、監考到維護秩序,嚴格按照香港學校的考試流程,協助跨境學童完成學業評估。據統計,疫情期間中心共開展了數百場異地考試,得到了跨境學童及其家長的認可。「最大的問題是人手不足,香港的同事過不來,只能我們幾個住在深圳的同事堅持着,三年幾乎沒有休假。」回憶那段時間,倪怡潔至今印象深刻。

香港社會服務北上,在深圳的社區得到諸多本地資源支持,隨着深圳社會服務的不斷完善,倪怡潔感慨道,中心從最初鏈接香港社會資源,到如今可以整合深港兩地的資源共同為跨境家庭提供服務,這是兩地融合發展的很好體現。她介紹,此前遇到過單親家庭的學童個案,需轉介香港同事尋求支援。近來處理類似事件時,深圳本地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會協同介入處理,增加一分力量。

深港服務資源整合體現兩地融合發展

她又稱,中心早期重點幫助跨境學童了解香港社會,如今也多了許多活動協助他們融入本地社會。她舉例,疫情期間中心指導成立羅湖區深港跨境學童合唱團,並與深圳市紅嶺小學結對開展多種交流及互動。中心還以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假日為契機策劃活動,將中國傳統節日、古典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多種元素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幫助跨境學童建立起對國家的認同感。

展望未來,倪怡潔表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心仍將根據跨境家庭的需求不斷調整服務內容,助力大灣區內跨境家庭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

港企員工梁秉然 受惠一小時生活圈 跨城通勤如魚得水

「我家庭在江門,父母兄弟姐妹在香港,平時在中山和深圳工作,每周都在這幾個城市之間穿梭來回,是個真正的大灣區人。」上世紀九十年代畢業於深圳大學的港人梁秉然輾轉於大灣區多個城市工作,見證了一系列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他感嘆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令他的跨城通勤生活如魚得水。

梁秉然現任港企鴻利達集團CEO特別助理。他介紹稱,鴻利達集團主營塑膠模具,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上的典型製造業港企,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實現快速發展。

他稱,2015年入職時正值企業推動轉型升級的節點。當時公司在深圳已經扎根10多年,深圳廠區的空間已不能滿足需要,公司經過多方考察後,決定在中山翠亨新區建設新的生產基地,「2016年中山廠區開建的時候,翠亨新區剛剛起步建設,周邊基本上都是農田和魚塘,這幾年發展非常快,現在這裏已經是中山主要的高新產業發展基地。深中通道開建以後,這裏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深中通道加持 工作生活一體化

梁秉然回憶,深中通道開通以前,從深圳往中山的車程約為兩個小時,但途經虎門大橋時經常遇到堵車的情況,試過最久開了5個小時的車。因而每次來回都覺得很奔波。深中通道的開通令大灣區工作生活一體化成為現實。「大橋到中山第一個出口距離我們公司直線距離約500米,在兩個工廠來回大約只要一個小時的車程,現在我們都可以方便地當天來回,香港、深圳、中山跨城通勤也成為可能。我乘坐港鐵從香港到落馬洲經福田口岸過關,再乘坐公司的車到深圳或中山工廠,也不到兩個小時。」

梁秉然還把家安在了距離中山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江門,「早上7點多出發,8點左右可以到中山工廠上班。周末則回香港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每周在幾個城市往返,這在以前都不可想像。」

見證港企轉型高端製造融入國家發展

多年來在大灣區的港企工作,梁秉然更見證着港企逐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轉型升級步伐。

他介紹稱,公司原是從事傳統製造業的港企,主營塑膠模具,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在不斷推動自身的升級,走向高端製造業,「尤其是中山新建廠區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標準建設,效果還不錯,有很多香港同行的團體過來參觀了解,特別是深中通道開通以後,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業界組織過來交流。」

他認為內地製造業升級很快,作為主營模具的工廠,亦需要緊跟風向作出改變,不斷推動數字化、智能化以提升核心競爭力。他稱,因應不同城市的優勢,公司在深圳和中山的廠區也有不同的發展重點,如由於深圳的人才和物流配套都比較完善,因此深圳工廠側重3C電子消費類產品和相關周邊產品,而中山工廠由於規模較大,因而側重發展醫療大健康以及汽車工業類等方面的產品。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越來越多企業響應倡議走向海外發展。梁秉然表示,他所在的鴻利達集團也在馬來西亞設立生產基地,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他看來,公司的發展路徑就是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步伐,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公司一直緊密關注相關規劃。他認為,大灣區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企業的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