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位於長江中游,是國家重大戰略的匯聚之地,也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之地,擁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時間飛快,記得上次到湖北,已經是2018年參加文旅部的「藝海流金」項目,在武漢、宜昌及荊州等地方走了一趟,了解楚文化、三國文化、三峽大壩及屈原故里等文旅發展。
最近出差經過武漢到荊州,調研和洽談文旅項目,再次深入了解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及關公文化。荊州古稱「江陵」「郢都」「南郡」,地處居重馭輕的戰略要衝,為古代帝王建都之所、群雄割據之地,先後有6個朝代12位帝王以此作為都城。《三國演義》100多回中,有72回故事都發生在荊州,一提起荊州,大家都會想起「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次了解後,更正確地說應該是「大義失荊州」。
我們調研團隊由內地裴超、台灣闕仁村及香港梁家僖,三結義而成。在酒店安頓好後,我們馬上出發到全國重點文物——歷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荊州古城」。荊州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現存延續時間最長(1,800餘年)、跨越朝代最多(15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牆,現存的城牆為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代基礎重建。
專家老師和我們解說,古城牆呈不規則橢圓形,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護城河),中間是磚城,裏面是土城,在古代可居住約30萬人。護城河全長約13公里,西通太湖,東連長江,與古運河相連。主要功能是守護古城居民的安全。
古城牆由磚城牆和土城牆互相依託而成,專家老師特別讓我們仔細觀察,磚城牆磚塊之間的縫隙顏色不一樣的地方。呈灰白色的是清朝時用糯米石灰漿灌縫的,而呈灰色的是現代使用水泥砂漿灌縫的,由此可以區分是什麼年代修葺的。
我們在東邊的古城門—寅賓門的城牆上步行,寅(迎)賓門意思是迎接貴賓,也是最早迎接太陽的城門。瓮城門和城門故意「邪門歪道」增加攻城的難度,起防護作用。我們登上城門上的賓陽樓,俯瞰護城河和古城內布局。
隨後到古城南門調研,南門的特別之處在於6道古城門中,只有南門瓮城和城門呈直線,即直通城外且偏離中軸線。從南門直線進城,正是大名鼎鼎的荊州關帝廟。關帝廟雖規模不大,但我們都感覺此地磁場十分獨特,因為關公在荊州鎮守十多年期間,即是關公最高峰最輝煌的時候。
關公在民間信仰中佔重要地位,被後世尊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也是唯一被儒釋道共同尊崇的神靈。在1,800多年歷史中,關公象徵着誠信與守護,也被尊為財神,是與他公正無私、明辨是非的品格,以及歷史上關於他記賬精細的傳說有關,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
古城中還有出生在江陵的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的故居,他在萬曆時期作為首輔10年,對朝政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因此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古城外,我們還參觀了荊州博物館珍品館,館裏展示2,400年歷史的鳳凰山168號漢墓,及戰國時期楚國的蟾座鳳鳥羽人、雙頭鎮墓獸、虎座鳳鳥懸鼓和各種楚漆器等;在荊州園博園裏的中國楚文化館鳳翎館,了解楚國文化和秦楚之爭的歷史;到荊州市法顯紀念館,了解1,600年前高僧法顯大師是如何走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著述《佛國記》及如何影響玄奘。
吃的方面,荊州過去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是魚米之鄉,這次也品嘗了特色魚糕、粉藕、大骨湯、鍋盔等美食。最具特色的是吃早餐—方言叫「過早」,吃的是羊雜牛雜河粉,重點是要喝白酒,當地朋友說是因為以往碼頭通宵搬貨而留下來的早餐習慣。
湖北省還有武漢、十堰武當、恩施土家族、宜昌、襄陽、黃石、黃岡、咸寧、荊門及隨州等文旅城市,文旅調研清單繼續擴列!
●作者/圖片:文旅部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