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芝齡

澳門即將迎來回歸25周年,除了慶祝澳門回歸紀念日之外,當地近年在經濟發展、盛事經濟、社會保障、青年政策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着實令人鼓舞,亦值得香港借鑑。

回顧過去25年,澳門經歷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時期。澳門GDP從1999年的64.85億美元上升至2023年的474.18億美元,人均GDP亦由1.5萬美元增長至6.9萬美元,漲幅驚人。至於就業,澳門從回歸前經常被人詬病「搵工困難」,失業率超過6%,到目前回落至1.7%,達至經濟學者所說的充分就業水平。澳門僅使用四分之一世紀就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充分體現「一國兩制」帶來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

澳門的成功絕非偶然,不但要歸功於「一國兩制」的有效實踐,亦有賴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高度結合。澳門自回歸以來,政府就主動填海造地,興建國際級賭場群,又預留土地,發展資助房屋,配合未來的城市更新計劃,安置居民。另一方面,六大綜合休閒企業也主動配合政府,籌辦不同類型的國際體育、娛樂和文化活動,確保盛事水準的同時,亦吸引更多旅客訪澳,提振旅遊相關產業,創造互惠共贏。

儘管開放賭權,造就龐大財富,但澳門政府仍然居安思危,積極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1+4」發展策略,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並持續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版塊的發展。以筆者最關心的青年工作為例,澳門政府更加針對上述發展,推出專項實習計劃,例如,會展產業方面,橫琴民生局計劃舉辦珍貴文物特展,並安排保利集團負責,以「兩地一展」方式,為澳門青年提供20個實習名額,涉及講解員、新聞宣傳、平面設計及運營管理等多個崗位。

事實上,香港與澳門同屬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互相之間理應取長補短,例如,澳門政府就主動委託港鐵協助輕軌系統氹仔線的營運及維護服務,為期80個月,這亦是跨區域合作的成功典範。而在大灣區合作框架下,香港與澳門應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更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和服務合作模式。

舉例來說,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本地青年到大灣區城市工作。雖然計劃為部分青年提供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機會,但計劃覆蓋面相對有限,未能充分激發青年參與的意願。香港或可借鑒澳門政府設立「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做法,結合本地優勢,針對北部都會區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需求,在該地設立創業孵化基地,為有意投身創新科技產業的青年提供資金、場地及技術支援。另外,香港政府亦須推出更多專項培訓及實習計劃,讓青年人提早適應未來就業環境。

澳門在發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過程中,以「旅遊+」作為切入點,充分發揮「美食之都」「盛事之都」的功能。今年國慶黃金周,澳門日均接待旅客超過13萬人次,酒店入住率達90%以上,有效推動了中小企經營及社區經濟發展。接下來,澳門還將舉辦格蘭披治大賽車、回歸25周年紀念等大型活動,進一步提升旅遊產業競爭力。這種通過文化、體育和美食等多方面資源整合來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模式,值得香港深入研究。畢竟,香港也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只要政府能夠有系統地規劃和推廣,同樣可以吸引更多國際旅客。

當然,香港也擁有不少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包括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作為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以及擁有全球五所百強大學等優勢。這些優勢均為香港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人才儲備,使其在國際舞台上始終佔據重要位置。然而,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今天,香港不能單靠「食老本」,反而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策略,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世界在變,社會要變,即便澳門人均GDP全球第二,當地政府亦意識到產業過於單一,很可能會危及經濟發展以至社會穩定。一海之隔的香港,澳門經歷世紀疫情後,學會以識變、應變、求變的心態,打造適度多元的經濟體。澳門如是,香港亦然。

(作者為自由黨灣仔支部主席、灣仔青年聯會主席)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