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用這個標題其實不算恰當。

瓊瑤比三毛年長5歲,認識平鑫濤也比三毛早了10年,不過,這些都不妨礙這兩名奇女子,跌宕傳奇,又轟轟烈烈的人生。

三毛出生的時候,日本鐵蹄正在踐踏中國,她出生的重慶,也因此成為中國的戰時陪都。抗日戰爭勝利,三毛隨父母搬到南京,然後一路輾轉,落根台北,後就讀於台北第一女中。

瓊瑤生於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的成都,戰火紛飛擾亂了她的整個童年,國破家又如何能安?跟着父母顛沛流離四處避難討生活,也成了她在《我的故事》裏難以被磨滅的記述。約遲三毛一年,瓊瑤也隨家人遷居台北,就讀於台北第二女中。

從此,兩個性格迥異同樣極富文學才情的陳姓女生,在台灣開始了各自的搖曳多姿。

求學路上的三毛和瓊瑤,經歷頗為相似,數學都不好,成績都不好,但面對情感時的激烈和投入卻如出一轍。三毛和荷西的婚姻,是所有喜歡三毛作品的人所津津樂道和嚮往的。雖然只持續了7年,情感上的相互依賴,靈魂上的水乳交融,到突如其來的陰陽兩隔,所造成的無法癒合,治癒了很多懷有流浪夢想的青春。正是在這段婚姻裏,三毛接受了平鑫濤的邀稿,開始以三毛為筆名,講述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故事,並由此大獲成功。也正是在這段婚姻裏種下的悲傷,讓她始終都無法釋懷。《夢裏花落知多少》裏,三毛宣洩了外溢到抑制不住的悲傷,字裏行間的生無可戀和苦苦追尋,聞者無不刻骨銘心。彼時的瓊瑤,左擁事業右握愛情,她邀請三毛到家中,7個小時的勸慰,只逼三毛一句承諾。三毛是重承諾的人,儘管萬般糾結,她還是給出了瓊瑤所期待的一句話:「我答應你,瓊瑤,我不自殺。」

後來,在《送你一匹馬》中回憶這段往事,三毛對瓊瑤報以感激。

對悲劇的觸感、對情緒的敏感,在之後的行進裏交替出現。荷西去世11年後,三毛還是違背誓言,選擇了自殺。荷西之死帶來的誘因已經淡遠,生性裏的孤獨和絕望始終揮之不去。這也是三毛和瓊瑤作品裏、人生裏最大的不同。

我找不到瓊瑤悼念三毛的文字,在生死這件事情上,從來都不會有感同身受,也不可能有。共情者有慈悲之心、有撫慰之意、有悲憫之行,唯獨突不破施與受的界限,達到真正理解與支持。多年之後,當平鑫濤進入彌留之際,握着相識相伴了50多年的他的手,瓊瑤想的是夫妻這一場相遇,到底是她的「命」,還是她的「緣」,或是她的「劫」?平鑫濤歸葬,瓊瑤發在社交媒體上的長文《憶亡夫》,更多袒露的還是雙向解脫,和對世俗的一番辯白。

最終,瓊瑤也像三毛一樣,作出了自我終結生命的選擇。不同於三毛的匆匆離去隻字未留,在告別前5日,瓊瑤在社交媒體上懷念了亡夫,與公眾訣別的遺書和視頻裏,她也詳盡告知了自主「離開」的原因:有生之年不曾辜負此生,高齡之後不想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

說到底,她最在意的,還是畢生都在追求和踐行的世人眼裏的浪漫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