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近日,特區政府千億財赤讓不少市民聯想到經濟風險,以及擔心特區政府減赤不力。然而,適度的財赤和債務,實際上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要消除市民的憂慮,特區政府有必要通過透明化、穩經濟、強溝通等多方面措施,重塑市民信任,展示財赤和債務的積極意義。
拙作《財赤不是危機而是香港加快發展契機》日前發表之後,引發各界關注和熱烈討論:為什麼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出現財政赤字、債務比較敏感?筆者相信背後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擔憂,更深地植根於文化和語言的歷史背景,還有債務在人類社會中的道德和宗教意義。
債務成為失敗不負責的象徵
在印歐語系中,與「債務」相關的詞彙常常與「罪惡」或「原罪」聯繫在一起。例如,德語中的 「Schuld」同時包含「債務」和「罪惡」兩層含義,這種雙重意涵反映了債務不僅是一種經濟責任,更是一種道德負擔。在早期社會中,未償還的債務被視為違背道德的行為,與「罪」相通。這種觀念深植於文化之中,導致人們對「債務」天然地具有一種負面情感,將其視為一種不光彩的、不道德的狀態。
因此,當本港市民聽到政府有債務或赤字時,往往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特區政府未盡職責的表現。這種文化上的深層聯想使得「債務」被等同於一種失敗或不負責任的象徵,從而引發市民的不安和反感。
從歷史和語言的角度來看,債務不僅是經濟行為,還具有調解人與人、人與神關係的功能。古英語中的 「Geild」(赦免或祭祀)和哥德語中的 「Gild」(稅金)表明,支付債務不僅是清償責任,更是一種恢復平衡的行為,用以化解衝突、贖回罪責或履行義務。
由此可見,債務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維護秩序和和諧的功能。然而,當債務未被清償或赤字過高時,就意味着這種平衡被破壞了。這種「失衡」會讓市民感到不安,擔心社會秩序和經濟穩定受到威脅,進一步加劇對政府財政赤字、債務的擔憂。
此外,金錢在歷史上不僅是交易工具,更被視為一種承諾和信任的象徵。支付行為如英語中的 「to pay」,源自to pacify(安寧)、appease(平息),本質上是一種契約行為,用以履行責任和修復關係。當一個人或一個機構(如政府)背負債務和出現赤字時,往往容易被視為違背承諾或不履行責任的表現。
可見,市民對赤字和債務尤其敏感,因為它與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直接相關。政府的赤字、債務往往會讓市民產生「政府能力不足」「資源分配不當」或「未來負擔加重」的聯想,這種信任危機進一步放大了市民對赤字、債務的反感。
市民擔憂財赤引發秩序失衡
而且,從貨幣的起源來看,債務與象徵「絕對價值」的祭品密切相關。例如,德國的歷史學家伯納德·勞姆(Bernard Laum)曾指出,在古希臘荷馬時代,每當人們需要估算船隻或盔甲的價值時,往往會以公牛作為衡量單位。然而,奇怪的是,儘管牛被用作價值的度量工具,人們在實際交易中卻很少真正用牛支付費用。
那麼,為什麼是牛?這背後存在一種深層的文化邏輯:牛是民眾向神靈獻祭的祭品,象徵着絕對的價值。 在古代社會,無論是蘇美人還是古希臘人,牛都被視為最重要的貢品之一。而貨幣的起源,似乎也與這種獻祭行為有着密切的聯繫。許多地方的貨幣,實際上是從適合獻給神靈的貢品中演變而來的,用以換取安寧與赦免。
貨幣的演變實際上承載了這種祭獻的功能:它不僅是交易的工具,更是一種道德責任的體現。這種文化背景延續至今,使得債務不僅是經濟上的數字問題,更具有象徵意義。當政府出現赤字或債務過高時,市民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政府未能完成其「獻祭」或「贖罪」的角色,從而對其產生負面情緒。這種情緒源於深層的文化記憶,並且超越了單純的經濟邏輯。
市民對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的反感,是文化、歷史、語言和心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債務在人類歷史上一直與罪惡、責任和社會平衡密切相關,未償還的債務被視為一種道德上的缺失或社會秩序的威脅。而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其財政赤字、債務問題更容易引發信任危機和秩序失衡的擔憂,進而導致市民對債務和赤字的強烈反感。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經濟層面的擔憂,也體現了人類社會對債務這一概念的深層文化敏感性。
政府需以開放姿態爭取理解支持
故此,要減輕市民對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的反感程度,特區政府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通過加強信任、穩定經濟、提升透明度和強化溝通,緩解民眾對財赤和債務的焦慮。
市民通常對財赤和債務感到反感,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資金的用途以及對未來的影響。政府需要主動傳遞正面的信息,解釋財赤和債務並非完全負面,而是一種經濟發展的工具。政府有需要向市民說明財赤、債務資金用於哪些領域(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醫療等),並展示這些投資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改善民生。
債務和財赤往往讓市民聯想到政府的不負責任或財政失控。為緩解這種擔憂,政府需要通過透明化措施來增強公信力,如通過財政報告、新聞發布會或公開數據,向市民展示政府的財務健康狀況,又可考慮設立監督機制,邀請獨立機構或專家審查政府的財政政策,並定期向市民報告審查結果,以增強信任感。透明化的債務管理可以讓民眾感到政府有能力掌控局面,從而減少對財赤和債務的恐懼。
市民對財赤和債務的反感,也與生活成本、就業機會和經濟環境的感受密切相關。如果經濟環境惡劣,市民對債務的容忍度會更低。因此,政府需要通過經濟政策穩定民生。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案例顯示,如果政府通過債務刺激經濟增長並帶來實際的社會改善,市民會更傾向於接受適度的財赤和債務。
政府需要通過有效溝通,主動回應市民對債務的擔憂,並以開放姿態爭取理解和支持。如邀請經濟學家、政府官員解釋財赤、債務的合理性,解答市民的問題,讓市民了解債務對經濟的必要性。通過主動、開放的溝通,政府可以減輕市民的誤解和恐懼,增強對財政政策的支持。
相信特區政府通過實施綜合措施,有助於減輕市民對政府財赤和債務的反感,重塑對政府財政政策的信任。最終,關鍵在於讓市民看到財赤和債務的積極作用,並感受到特區政府對財赤、債務管理的責任感和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