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估算本年度財政赤字逾1,000億元。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表示,政府將採取開源節流雙管齊下策略,力求在減少對市民影響的同時,刺激經濟,增加政府收入。面對財赤,特區政府固然應透過簡化行政程序、提升效率節省開支,更要用好中央的挺港政策,積極搶企業、搶人才、吸資本、吸遊客,不斷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未來增強競爭力,為財政穩健打下堅實基礎。
據初步估算,特區政府2024/2025年度的綜合赤字約達千億元,高於今年預算案時預計的481億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有信心財政「大概在三數年內」恢復平衡。陳茂波分析,財政收入減少有三大原因,分別是資產市場疲弱致賣地收入和補地價收入大幅下滑;房地產市場交投量萎縮令印花稅收入減少;以及企業經營環境不理想導致企業利得稅收入減少。前兩項原因其實與樓市低迷有關。賣地收入一直是特區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本財政年度原本預期賣地收入有330億元,結果暫時只有37億元,單單此項已令特區政府少收近300億元。賣地收入與樓市氣氛密切相關,且波動性高,隨着減息周期開始和人才持續流入,香港樓市已經止跌回穩,未來更有望復甦,賣地收入亦會水漲船高。因此對目前的財赤,社會應該理性看待,集思廣益尋求解決辦法,無需過分擔憂。
應對財赤離不開「開源節流」兩大途徑。短期而言,節流較快見效。特區政府表示會將公務員編制維持在2021年水平,並進一步檢視其他削減開支的空間。特區政府的精簡行政程序,提升審批效率,不僅能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更為政府節省開支,應循此方向加大節流力度。
解決財赤的治本之策,在於開源。李家超強調,國家是香港最大機遇和最強大後盾,國家經濟保持增長,推出多項惠港措施,包括上星期恢復及擴大深圳「一簽多行」,加上機場三跑系統已經啟用,明年啟德體育園開幕,大量盛事及國際會議會在港舉行,都將提振經濟,增加企業收入及財政收入。
回顧2003年沙士後,香港曾面對經濟困境和短期財赤。當年,中央及時推出個人遊、CEPA等政策,助推香港經濟谷底反彈,樓股重拾升軌,特區政府庫房充實,財赤亦迅速化解。因此,當前香港要充分運用中央的惠港政策,轉化更大的政策紅利。例如「一簽多行」有助提振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而業界要主動適應遊客的消費模式變化,提升服務質素,創造更大經濟效益。
特區政府近年採取多種途徑,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包括持續搶企業、搶人才。今年上半年,投資推廣署共協助322間企業來港開設公司或開展業務,帶來382億元的總投資額;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批出接近24萬宗,共有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高淨值人士來港;另外,特區政府大力發展家族辦公室,壯大金融市場以及財富管理業務。這些新增優質企業和人才在港幹事興業,為香港經濟提供增量,特區政府應加大力度推進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以利降低財赤。
長遠而言,香港需要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保障財政穩健有源源活水。建設北部都會區、發展創科產業,事關香港提升核心競爭力,不能因為暫時的財赤而放慢發展腳步,相反應該着眼長遠,特區政府和工商界攜手合作、加大投資,香港經濟才能持續健康增長,為未來的財政收入提供增量來源,香港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市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