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涌的廣闊平原,自古就是一片適宜人類聚居的自然環境。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此處已有本土村落存在。隨着時代變遷,都市擴張與發展改變了山谷的土地用途。到了1910年代,政府預計到無法躋身市中心的中產階級及富裕華人家庭需另覓安居之所,遂為山谷後方的地區規劃出開發方案。政府首先鋪設道路,改善進出山谷的交通,到了1920至1930年代,建築用地陸續開放,供發展全新住宅之用。上世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讓跑馬地蛻變成今日的住宅區。

每個區都自有其獨特文化,跑馬地也不例外,在展覽中可見賽馬文化,運動及康樂,儀式、記憶與社群,以及生活。這些相互關聯的主題定義了人們在跑馬地的日常體驗,同時凸顯了人與環境互動所衍生的意義。而當觀眾側耳傾聽,亦可從貫穿整個空間的聲音裝置中聽到社區中的不同聲音,彷彿沉浸在跑馬地的自然、城市及人文環境中,而這些聲音也被記錄在展示跑馬地今日面貌的影片之中。

多媒體互動裝置藏巧思

置於複式展室中央的大型立體地形模型頗為引人矚目,此互動裝置以立體投影的形式,邀請觀眾辨識和了解更多有關於跑馬地的重要元素。觀眾可在屏幕上選擇不同類型的跑馬地景觀,裝置便會將相關的景觀投放在立體模型上,使得跑馬地的社區構成一目了然。

這個具互動性的設計不但展示了跑馬地多元化的社區特質,更鼓勵觀眾深入思考城市遺產與建築及自然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社會經濟發展等相關議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地形模型背後附有跑馬地地下蓄洪池的模型,呈現其防洪工程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