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爺兵
從事音樂製作的友人又要飛去法國巴黎了!這個國家友人每年至少去兩三次,什麼景點都應該看夠了吧﹗友人馬上對眾人表示,多次到法國並不是為旅遊,是去走遍該國的廣場或大街小巷,尋找用中國樂器如古箏、二胡、笛子等演奏音樂的人,覺得這樣更能在音樂的領域得到更多的養分!
「去巴黎的遊客很多,但大家的目的心思不同,而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及音樂愛好者,他/她們憑在各種樂器的造詣,多在各處廣場上演奏一些外國人士『耳熟能詳』的曲樂,有包括電影和電視劇的歌曲,如戲曲《梁祝》《滄海一聲笑》、張學友的《吻別》、陳奕迅的《孤勇者》等等,亦是華人的創作,所以到廣場等地方去聽聽音樂,法國人和遊客們覺得已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友人還說:「法國幾位朋友跟我說,有時他們的娛樂節目,就是到廣場聽中國樂器的演奏,有次更遇到多位拿着不同樂器的華人在演奏,除了他們已聽慣的古箏、二胡外,應該還有笛子、琵琶和簫,他們好像是一隊管弦樂團般。聽朋友的口述及繪圖,如果沒有看錯的話那樂器中亦有『柳琴』,也有樂聲,令他們起雞皮的『啲打』(內地稱此樂器為『嗩吶』),而『嗩吶』的名曲就是華人都熟悉的音樂之一『百鳥朝鳳』!」
所以,中國樂器這文化如深水裏的「小炸彈」,在外國多個國家地方已炸出「片片水花」。最令友人難忘的是,某次他去觀聽某管弦樂團的演奏時,見到一位女士只拿着一把「琵琶」,卻能奏出各種各樣的音樂,使該管弦樂團和現場的觀眾都稱讚地說:「像在訴說中國各種樂器的故事!」
音樂人也指出中西樂的「結合」早已展開,不少人已接受兩者所擦出的火花;藝術既要傳承亦要用各種形式去傳播,不然傳承就變成「紙上談兵」的口述而已!近期在樂壇更掀起流行曲與戲曲「交融」的熱潮。不過,「戲腔」的確要由專業的戲曲人才能使兩者的結合達到一定程度的水平,不是專業歌手在歌曲裏唱得「兩嘴」戲腔就說唱得比人好,最好的境界還是尊重彼此的專業,令樂曲更顯和諧,才是音樂界之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