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在首場會議的問答環節中,現場參加者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大學應該如何善用他們的研究能力,有效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各校長專家分別提到,大學知識產權帶來的經濟收益有利啟動跨院校計劃,但要注意過度控制和盲目追求商業化問題,且科研成果落實應聚焦造福人類,另外大學亦需要培養創新人才,並積極走出校園,與本地社區以至國際間合作分享成果。
利用知識產權創新創業,是大學將研究成果轉化至社會幫助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不過KHOSLA指出,僅依賴知識產權的商業化,並不一定會帶來良好的效果,成功案例寥寥可數。他認為,大學校長應專注於賦予和激勵教職員工,例如在他們利用研究成果成立初創公司時可提供彈性休假、延遲或提前晉升審核等,吸引公司為大學提供部分股權,大學亦要確保各方獲利平衡,教職員才有動力發表創新的研究成果。
ALRAEESI強調,科研成果的落實不應在於僅僅追求利潤,而要着眼真正造福大眾,他提到阿聯酋的大學於兩年前開始推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計劃,隨着成功實施,更開始與國際大學展開合作,涉及非洲、中國內地等,以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並取得了一些成果。ROTHWELL則說,透過獎金和資助,可以啟動跨院校計劃,以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
杜江峰認為,大學最大的價值在於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透過大學的網絡,了解行業概況後,再提供資金和平台支持,才能培育出支持行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應對全球挑戰。
YAGUCHI亦表示,大學可積極努力走出校園社區,讓教職員參與合作研究,與當地社區以至國際夥伴交流和信息分享,將研究成果傳達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