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城與蟬 受訪者提供

90後河南作家城城與蟬憑借其第一本科幻小說《天才俱樂部》榮獲第35屆銀河獎最佳科幻網絡文學獎。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城城與蟬,他說:「寫的時候沒想到能獲獎。科幻賽道相對小眾,能獲得這個獎項真的非常榮幸,也非常開心。」他並與記者分享了《天才俱樂部》的創作細節,「創作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城城與蟬感慨道,「只有不斷克服困難和挑戰,才能夠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實習生 郝錦程

城城與蟬,本名魏榮恒。這個充滿詩意與想像的筆名,背後隱藏着一位對科幻世界充滿好奇的創作者。他解釋道,「城城」是他兒子的名字,而「蟬」則是他假設以後有了女兒想要取的名字。

科幻也可以很懸疑

《天才俱樂部》講述了一個關於夢境與現實交織的故事,主人公每天都做着同一個夢,這個夢實際上是600年後的某一天——2624年8月28日。在這個無限循環的夢境中,主人公試圖解開這個世界的秘密,以及為何會陷入這樣的循環。

城城與蟬表示,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對夢境的思考。「我一直很好奇,夢境是否是真實的,或者夢境中的預知夢是否真的存在。」他說道,「我想寫一個關於夢的故事,一個每天都做同一個夢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夢境與現實被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世界。 「夢境那種既真實又虛幻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神奇。於是,我想寫一個關於夢境的故事,讓讀者跟隨主角一起探索夢境背後的秘密。」

他解釋,如今的市場有科幻作品也有懸疑作品,但是把這兩項融合到一塊的作品很少,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感覺科幻比較硬核,科幻就是科技,沒有什麼靈異事件,而且不能有什麼超能力,所以覺得這麼硬核的東西跟懸疑很難聯繫起來。但他一直認為,科幻也是可以懸疑的。

探索未知樂無窮

城城與蟬認為,科幻與懸疑的結合,關鍵在於人類對未知的好奇與恐懼。「科幻小說可以探索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和好奇,比如鬼火,人們在理解鬼火科學原理之前,都認為這是一個靈異現象,也會恐懼或者好奇。但是後來科學發展之後知道是骨頭裏邊的磷,在空氣中自然燃燒,這種靈異現象也就變成科學現象了。在現今的科學領域,仍舊有很多解釋不清的謎團,時空的本質、黑洞,甚至是宇宙中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他解釋說,「這些未知部分人們不了解,可能就會有一些好奇恐懼,進而也就能營造一種懸疑感。這種結合現實的寫法,可以給讀者足夠的親切感、認知感、代入感。」

在創作《天才俱樂部》時,城城與蟬表示,科幻小說的創作難度較大,因為它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好在他是一個非常鐵桿的科幻迷,從小開始一直在閱讀科幻讀物,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會時常去了解,很多東西都是來自長期的積累,厚積而薄發,只需要去查一些細節,不出現學術上的矛盾就可以了。他還表示科幻創作的樂趣在於探索未知,以及將科學原理與人文情感相結合。花費了大量時間準備。「我在動筆之前準備了半年時間,」他透露,「包括大綱、細綱,以及各個事件和謎團之間的聯繫,全都設計好之後才開始動筆。」

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確保了小說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城城與蟬強調,他不會在小說中留下未解之謎,每一個謎團都會在故事中得到解答。「我覺得創作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城城與蟬感慨道,「只有不斷克服困難和挑戰,才能夠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融入當下科技熱點

在寫作過程中,城城與蟬也十分注意「揚長避短」,對他來說,他更加擅長把科幻和人的情感聯合在一起,是一種比較偏人文的軟科幻。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一切都在加快的年代,能夠慢下來的情感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是他在作品裏邊比較喜歡帶着讀者一起探討的問題——科技下的人類情感的變化。

除此之外,小說裏面還融入了很多當下科技的熱點,比如說人造太陽、空天飛機,這些很熱的航天科技的發展,都是城城與蟬有意地把它編織到情節中的。 現在很多青少年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關注本身就比較少,而自己寫的是科幻小說,城城與蟬希望能夠讓年輕讀者對科學知識感興趣,所以就向編輯提議做一個創新性的嘗試:把這個故事背景定位在現實。

「這本《天才俱樂部》的故事從2022年年底開始寫,那時候正是卡塔爾世界盃,到2023年初《狂飆》的熱播,一直到2024年,這期間的每一個新聞事件,每一個社會事件,每一個科技突破都是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的,並且在日期上都是分毫不差。比如我小說裏面中國取得可控核聚變突破,就是人造的太陽,那是2003年的事情。2003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標誌着我國可供核聚變事業位居世界前列。這件事跟我的小說劇情融合起來了。又比如小說裏面一個重要劇情,主角他們坐空天飛機去太空,也是源自於2023年底中國空天飛機的試飛成功,這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

城城與蟬在創作中,不僅關注故事的娛樂性,更注重科幻小說的社會責任。在《天才俱樂部》中,他巧妙地將中國近年來的科技成就融入故事情節,如人造太陽、空天飛機等,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也向讀者普及了科學知識。「科幻小說有科普的義務,」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在娛樂之餘,能夠讓一些年輕讀者們對科學知識、對國家的科技發展事業感興趣,也算是盡到一份身為作者的社會義務、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