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只要你上網,最近應該多多少少都被某檔離婚綜藝刷屏了,其暴風式的出圈,讓人咋舌。群眾反響這麼大,說到底是因為狠狠共鳴了——問題婚姻裏的不少故事,正正切中了近些年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正慢慢覺醒的那個認知:警惕「以善為名」。
以善為名的頭號面目就是「以愛為名的情緒勒索」。節目裏的某太太,給人最深的第一印象就是句句不離「愛老公」,頻繁且極端:「這輩子,我除了他,不會有更愛的人了。」「你為什麼就感受不到我濃濃的愛呢?」……而緊跟着的,是比訴說這份「愛」更高頻率地輸出她的「付出、犧牲和委屈」:不僅是放棄工作「而留在家裏」,或是放棄有錢人的追求「而選擇了你」,更是連自我都不要了——「他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於是,看客們都聽懂了,「愛」只是鋪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巨大的付出」以及弦外之音的「你永遠還不清的虧欠」。於是只第一集沒幾分鐘,觀察室裏的嘉賓們已經異口同聲:「哇好窒息」。也於是,觀察員一語道破了那個困擾了丈夫多年的「她不要—我不買—我不買—她不高興—我買—她不要」的送禮死循環玄機:因為有人不想讓對方償還虧欠。
在一段關係中,一方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正是心理學中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以善為名常見的第二個面貌是「以弱為名的道德綁架」。情緒勒索還有個代稱叫FOG,3個字母分別代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講的正是控制方與被控制方間的3種常見形態。禮物永遠送不滿意的死循環,過度節儉沒苦硬吃的擰巴,反覆強調為了家庭而犧牲的種種,無形中都是一邊打造弱者形象、一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有怨言?你個陳世美!你讓大家評評理。
而「大家評評理」正引出了以善為名的第3個常見樣貌「以和為貴的平庸之惡」。節目裏有一個橋段讓人印象深刻,當妻子「又」一次莫名痛哭,做了十幾年老公的理工男一方面死活get不到妻子的哭點,一方面估計也是身心俱疲,再加上通過上節目看到別的夫妻原來有更舒服的相處模式從而「啟了蒙」,導致他怎麼也過不了自己這關而不分是非地一味求和。但就在他特別鬱悶迷茫的時候,就在他非常想找人傾訴商量的時候,周圍卻沒有人「看見」他——沒人聽他講話,也沒人嘗試去從他的角度想一想。
大家都出於「善良」,忙着聚焦「弱者」並施予無限的包容遷就、忙着「勸和不勸分」、忙着游說丈夫「無腦去哄」。鏡頭中,丈夫的逐漸崩潰清晰可見。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並不是他的太太。
當然,生活中的「以善為名」遠不止於此,比如觀察團的嘉賓們,很多時候確實給了很專業的點評,尤其是涉及學術和理論的,讓人增長知識。但有的時候,嘉賓們興奮起來也會有些過界,本着「為你好」的出發點眼看就要集體勸離。但婚姻不講對錯,只有合不合適,出於善意的提醒當然不是壞事,但要注意邊界。畢竟,不管再怎麼善,只要一想控制別人,就都不對味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