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港大談中國文學創作。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歷史乃文明的足跡,文明是歷史的印鑑。構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直是國家探索現代化之路上極為重要的文化引領。歷史與文明研究基地昨日舉辦了第一屆歷史與文明國際論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論壇的開幕演講中,分享了改革開發以來中國文學以至文化領域所受的外來衝擊及挑戰,只有尋找到中華民族的文學之根,新時代的中國文學才能蓬勃發展,走向世界文學之林。

歷史與文明研究基地由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創建,逾40名享譽國際的歷史和文化學者參與了該基地舉行的第一屆歷史與文明國際論壇。

莫言在開幕演講中,以幽默輕鬆的語調為演講開場。他以其服用的高血壓藥物會引起咳嗽作喻,談到歷史及文明發展過程中,任何改革或多或少帶來副作用,有時甚至導致嚴重後果,「政治家和知識分子在研究歷史進程時,必須尋找規律,汲取教訓,盡力避免改革所帶來的副作用。成功的政治家能將副作用降至最低,這也是知識分子研究的最佳成果。」

他表示,自國家改革開發以來,不同的思想及藝術領域紛紛醞釀着改革的力量。當時,大量外國文學和藝術進入中國,他看到被介紹進來的外國文學、外國藝術,就是感覺到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帶來了新的創作思路,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

他坦言,在此過程中,自己亦曾急於求成,導致作品中不知不覺地帶有模仿的痕跡,為此包括他在內的中國作家不禁反思,並開始意識到中國文學需要走出自己的獨特道路,發展出具有中國風格和氣質的文學,以在世界文學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亦因此有後來的新世紀文學大會討論,隨後就有一大批尋根文學作品應運而生。

了解歷史與群眾 才能保持獨特性

莫言強調,作家們將自己的創作與中華民族文學的根源相連結,深入了解中國文學經典和歷史,從《詩經》開始,到《史記》,到李白、杜甫,都要有深刻體驗,同時要了解歷史,以至民間口頭流傳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從中發現素材、獲得靈感,才能保持冷靜與謙虛,認真學習外國同行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性。

港大校長張翔在論壇歡迎辭表示,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國家和文明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促進了文化交融,互相學習與創新共存,但同時必須正視世界所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歷史和文明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通往文明共融與和平共存現代化之路的重要支撐,是眾人共同追求的現實目標。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孫海燕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擁有四千多年文獻歷史的中華文明長期以來自成一體、自主發展,這過程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形成了強烈的文化主體性和對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