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章立功獎狀記錄歷史榮光 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上台胞從未缺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珈琳 遼寧瀋陽報道)第十一批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前夕,一批由家屬和後人捐贈的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參戰文物在遼寧首次披露,隨之也牽出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台胞投身中華民族復興征程的故事。這批文物主要為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立功證書、獎狀等,儘管老戰士們已經故去,人們仍能從這些文物中清晰看到他們在戰爭前線以及戰備大後方對戰鬥、生活、醫療等多方面作出的貢獻。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杜慶鐘的女兒杜倩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這些文物的問世,讓更多人關注到這段歷史,「台灣同胞在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從未缺席。」
這批文物來自於張茂煌、杜慶鐘、陳等和陳炳煌四位台灣籍志願軍老兵。每一件文物背後,都講述着他們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奮戰故事。「小時候我就喜歡和弟弟妹妹們一起圍坐在外公身邊聽他講上戰場打仗的故事,」陳等的外孫女沈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回憶起外公在世時的點滴,「記憶最深的故事就是他給我們講如何立下三等功。」1952年9月,抗美援朝戰場戰事吃緊,由於通訊信號不好,無法向後方發送支援訊息,當時在五五二團通訊連擔任話務員的陳等主動請纓,在槍林彈雨中以最快速度接通了通訊信號。「子彈從他身邊飛過,被火藥炸飛的泥土不斷濺射在外公身上,可是他仍然靠着扎實的專業技術將請求增援的訊息成功發送,成功保護了戰友的生命。」
家屬:是保家衛國正義之戰的見證
在沒有制空權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位於丹東一側的機場就承擔着擊落敵機的重任。在這裏,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張茂煌承擔着為戰機維護保養的工作。他的兒子張連青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在小時候還曾見過父親的幾件軍功章和立功獎狀,長大後才知道那都是父親參加這場保家衛國正義之戰的見證。「這次捐贈的這張一等功喜報,本來是應該由部隊寄給父親的台灣家中,但始終沒有寄出去,就一直留在了父親手中。」
台籍醫生東北解放前線救治解放軍傷員
與前線戰鬥一樣緊張的,還有戰爭後方的醫療保障與傷員搶救工作。「我知道的就有兩位和我父親一樣,在後方從事救治工作的台胞醫生。」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杜慶鐘的女兒杜倩告訴記者,不善言辭的父親醫術精湛,曾在1948年3月至11月帶領旅大市第七醫療隊赴遼南前線救治解放軍傷員,更為東北解放作出過貢獻。「這一次捐贈的這個一等功證書,有一層特別的意義在於,有很多台灣籍醫生投身到抗美援朝戰爭中,但可能他們並沒有留下這些見證的文物。」
在這份立功證書上這樣寫道:「能迅速而正確的診斷加緊治療,故而挽救了許多重傷員的危機,同時減少了死亡率。」杜倩告訴記者,早年曾赴日本大學學醫的父親,畢業後就回到大陸一直從事着醫療救治的工作。「最遺憾的是父親一生都沒能再回到家鄉台灣。」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幾度哽咽,杜倩也表達了期待早日到台灣祭祖的心願,「2016年,在台灣堂哥的幫助下,父親的骨灰終於安葬進祖塔,也了卻了他生前想回到家鄉的願望。」
台灣籍志願軍老戰士小檔案
●張茂煌,1928年12月生,台灣嘉義人。1951年8月至1952年12月,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立三等功三次。
●杜慶鐘,1915年11月生,台灣新竹人。1950年12月至1954年4月,先後在旅大市醫管處第八和第七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參與救治抗美援朝傷員,榮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陳等,1929年生,台灣台北人。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武漢等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又隨部隊赴朝參戰,1952年9月,在五五二團通訊連擔任電話員時立三等功。
●陳炳煌,1931年生,台灣高雄人。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26軍政治部保衛部政治偵察員。1951年1月,在朝鮮八井里立三等功。1951年6月,在朝鮮貴洛里立四等功。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