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殘雪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消息傳出後不少香港讀者紛紛表示祝賀,殘雪也表示欣喜,「在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裏,在香港受到公開關注,這是第二次。」
實際上,作為中國著名先鋒派女作家,殘雪連續多年都被認為是諾獎熱門作家之一,2024年,「殘雪」的名字更高居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首位。但其實,殘雪迄今為止尚未獲得過任何國內權威文學獎項。與此同時,她離奇而難以捉摸的寫作風格,也使得不少讀者對其作品「敬而遠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圖:受訪者提供
在殘雪線上作品的評論區,不少讀者評價「不容易讀懂」,這一點,殘雪並不意外。她將自己創作的這類小說稱為「中國新實驗小說」,並指出其「閱讀難度和哲學不相上下」。殘雪認同閱讀門檻高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作品的流行,但是「想到全世界,不也有不少讀者嗎?」
至於為何走上如此風格的創作道路,殘雪認為,這並非是她個人的刻意選擇,而更像是一場順應造化的「奇遇」:「我從《黃泥街》起就上路了,接着就爆發了。我一直爆發到今天。」殘雪靠着這種「大爆發」式的創作本能,在文學世界裏盡情冒險,時至今日仍創作不停、創新不停。「我已經71歲了,但我還在不斷衝刺,不斷做實驗,靈感滿滿。」她說,「現在看來我這樣的人就是為這種文學而生的。」
為了保持創作效率,71歲的殘雪嚴格遵守作息時間,並為自己安排了相當詳盡的鍛煉計劃:一個半小時做呼吸功,二十分鐘練啞鈴,五分鐘跑步。「我知道自己餘下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為了延長有效生命,我每天花大量時間鍛煉。」鍛煉之外,「每天花兩小時寫哲學書,一小時寫小說。」
「我最近還有兩篇短篇正在被青年導演改編成電影。」殘雪表示,自己最希望被拍成電影的作品是她的新作《激情世界》,這也是她近年最為滿意的作品。「我在這本看起來易懂的長篇小說裏提出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新型世界觀,這是一本塑造新型人格的書,對於當代的年輕人尤為合適。」殘雪期待有更多中國年輕讀者能從這本書認識她的著作,「這本書也面向未來。我相信它不會過時。」
文學創作的核心是「人」
2023年,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機視覺、語言處理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基於GPT-4架構的ChatGPT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AI內容生成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寫作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大眾視野,並展現出在多種應用情景中的便捷與實用性。
但對於AI寫作究竟是否算文學,無論是學界抑或是業界都始終爭議不斷。殘雪對此亦有關注,她表示,「我當然不會認為AI寫作是文學,真正的文學創作內部是有人性機制的。這個機制的高級就在於它的操作無法被模仿,也不能預料,是一次性的。」
殘雪認為,就今天而言,無論是再高級的人工智能,其根本還是模仿,而非創造,因創造需要有「人性機制」的發動。「人性機制」中包含深深的「矛盾」,即人類思辨功能和身體功能的矛盾,這一矛盾具有千變萬化、不可預測的特點,並且毫無規律可循,因此才可以做到「無中生有」的創造。
在殘雪的文學以及哲學作品中,她始終堅持用文字語言探討人性的複雜和莫測。殘雪認為,實驗文學的宗旨就是找到最為貼切的語言去建構人格或身體與靈魂。「我當然是指最符合人道主義或人性的理想之靈魂。但人性到底是什麼樣的?我想這個問題也是新世紀裏最大的問題。」
做大氣的女作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殘雪初開始寫作時,亦面臨着艱難的生活壓力,「當時生了孩子,丈夫工資低,我連個工作都找不到。不過那時年輕,我和丈夫奮起掙扎,既做縫紉又帶孩子,還念念不忘寫作。」
在生活的貧瘠中,殘雪愈發看得見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她認可「吃苦也是非常好的成長經驗」,但同時她又認為「人不要吃無謂的苦」,「希望今天的女性都能在保證基本生活條件的情況下,幹些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即便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女作家依然是特殊的。在歷屆諾貝爾獎的121位文學獎得主中,連同今年(2024年)獲獎的韓國女作家韓江在內,女性作家僅有18位。一方面是女作家的數量稀少,一方面是長期以來社會傳統致使女性想以作家為職業的難度從來不低。女性主義者喬安娜·拉斯就曾寫過《如何抑止女性寫作》以表達長期以來社會結構對「女性寫作」這件事的系統性壓迫。
殘雪對此亦有深刻感知。初出茅廬時,作為先鋒派女作家,殘雪的作品和行事風格都並不受主流文壇所欣賞,她說,「我只想一個人安靜寫作,但即使如此,也不時被那股勢力不斷地在文章中批判一下,或通過同別人比較來歧視一下。」直到最近十多年,她的作品越來越多地收穫國際影響力,「他們就集體沉默了。他們轉過臉去,就當我不存在。」
回憶過往,殘雪毫不諱言自身曾受到過的冷遇。她坦率地指出,現實社會中「人際關係中的傳統無孔不入」,人可能會因為堅持自我而「失去一些機會」。她亦十分惋惜不少有才能的創作者日益被漸染成平庸,「不是人人都像我這樣極其倔強的,所以大氣的女作家極為稀少。」她因而真誠寄語年輕的女作家們,「要想在寫作上取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不要為外界的蠅頭小利而動搖,也不要人云亦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