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瑩與粵劇名伶陳笑風夫婦合照。 作者供圖
●謝曉瑩與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等人在佛山粵劇院前合照留念。 作者供圖

謝曉瑩(香港戲曲總會創立董事 香港靈宵劇團花旦編劇)

我是香港女孩,祖籍佛山,佛山乃粵劇之鄉,我的職業是粵劇花旦,大家會否覺得我與粵劇緣分很深呢?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女孩,幼年對家鄉的概念是兩個中文字——當時兒童回鄉證,上面寫着我的籍貫——佛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雖然就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這所名校以英文教學為主,但自小對中國文學尤其熱愛,又對粵劇一見鍾情,對祖籍漸生鄉情之嚮往。小時候,春節去過西礁山(現位於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1983年南海縣劃歸佛山市),眼前一片紅彤彤,放炮仗,吃光酥大餅,滿滿的新年氣氛,很是喜歡。我問爸媽:「這是我們的鄉下嗎?」他們說:「不是,我們鄉下在佛山。」我又問:「那什麼時候去?」爸媽話將來有機會吧。我後來才知道,他們也從沒去過。

長大後第一次踏足這片土地,是多年前在電視台製作粵劇節目《合晒合尺》,要去佛山採訪,因為佛山乃粵劇之鄉。這是我和家鄉的不解之緣——我是酷愛粵劇的香港女孩,而籍貫是粵劇之鄉佛山。

從搜集資料起,到現場勘察,我看到了我在書上看過、默默心儀的萬福台。這一個古戲台,有傳統的「出將入相門」,掛着一副對聯「傳來往事留金鑒,譜出高歌徹紫霄」,木構的建築,屋角飛簷,面對祖廟,台下面有些參天大樹,老人家坐在木條凳乘涼,悠哉地看戲,看着台上的古往今來,在一抹斜陽下,金光燦燦,美輪美奐——這是我對古戲台的印象,儘管後來在許多江南水鄉見過婉約的小戲台,在北方看見更氣勢磅礡的古戲台,都從未能勝過我心目中故鄉裏的萬福台。

我在夢中看見自己在萬福台上演戲,雖然當時有練功學戲,卻還未決定要當個全職粵劇演員。所以,我堅持在台上訪問一下演員們,借機踏足一下萬福台。多年後,我仍未曾在這戲台演出過,但我卻成了全職粵劇演員,有自己的香港靈宵劇團,除了傳統戲,更自編自演了近40個新劇本。希望將來有緣分。

這次佛山粵劇拍攝之旅當中,我還訪問了粵劇名伶陳笑風先生,他是個溫文爾雅的老先生,導演建議將他的部分專訪安排到茶館進行,他便優雅地、不徐不疾地將藝海浮沉仔細道來;直至後來我成了全職演員,我劇團每次邀請他來指點演出,逢請必到,每次都給我精細而寶貴的意見;在許多宴會絡繹的人群中,他都會精準地牽着我的手,鼓勵我要努力不懈。斯人已逝,只憑舊照常憶當時情境。

疫情期間,我為名導演高志森把《南海十三郎》改編成粵劇,本來我也參演,可惜因疫情隔離緣故未能離港,而合作的劇團就是佛山粵劇院。我又和我的故鄉扯上了關係,在網上和劇團開會講戲、看他們連排,知道他們順利在佛山首演,通關後也來港演過。

幾個月前,為了準備即將來臨的11月份大灣區粵劇《馬湘蘭》(今年首屆中華文化節中首演,也是2022年首屆來港的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巡演,實地到佛山粵劇院新院址視察,雖然因為劇場營運的不確定性,不曾選擇作演出場地,可我又回到我的已經現代化了的故鄉。當我向劇團的演員介紹我籍貫是佛山時,他們笑說:「原來你是『佛山妹』喲!」演《南海十三郎》的演員李江崊更開心形容,這是家鄉的牽引,「佛山妹」終究會來佛山。我當時拜訪了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這是在通關後的首次見面;聆聽着行政人員的介紹,筆者深感內地劇院之宏大、設備之先進和裝潢之美觀,為祖國和家鄉的文化建設感到驕傲和羨慕。雖因技術原因,不能在佛山粵劇院演出,但11月19日和20日的《馬湘蘭》大灣區巡演,我們選擇了佛山瓊花大劇院作首場演出場地。

我家鄉是粵劇之鄉,所以我對成為專業的粵劇花旦和編劇而感到自豪,願未來能把我的表演和作品演/寫得更好;作為生長在香港的女孩,也很驕傲香港粵劇對流派的保留,和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着對西方文化的觸覺,能守正創新,具靈活性。

我的願望,是把港味粵劇推廣至廣東、全國乃至國際,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說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本欄目逢周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