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璀璨文化版圖中,香港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持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這裏不僅是功夫電影的搖籃,孕育了無數武俠傳奇,更是葉問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地方。如今,香港在新時代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中,正扮演着愈發重要的角色,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舞劇《詠春》自今年1月首次在香港亮相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精湛的表演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與高度評價。

2024年11月,舞劇《詠春》將再登香港,作為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壓軸之作,於11月2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傾情上演,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觀眾帶來了一場武術與舞蹈交相輝映的藝術盛宴。此次演出,不僅是對舞劇《詠春》藝術魅力的一次再次展示,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次重要契機。

此次特別版演出在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更多香港本地元素,香港幕後團隊及藝術家的傾情加入,為這部舞劇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創意。他們與深圳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通過藝術的形式,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展現粵港澳文藝界的多元融合與共同繁榮。香港觀眾的反應熱烈,一票難求,目前五場演出(含兩場加場)皆已售罄。

舞武融合:深圳精心打造匠心之作

舞劇《詠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編劇,「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總編導,作為深圳重點打造的又一力作,集全國頂尖創作資源於一身,不斷凸顯深圳風采與精神魅力。

通過詠春拳和香雲紗兩個嶺南代表性非遺的結合,以20世紀90年代一個深圳劇組拍攝的電影《詠春》為引,將「戲外」的《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拚的葉師傅兩條線索在劇中並行展現、無縫切換,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藝術形式,為觀眾呈現一場武術與舞蹈碰撞融合的創新藝術盛宴。

2023年春天,舞劇《詠春》從充滿創新與活力的深圳出發開啟全國巡演,一步一步走向了多元化的世界舞台,席捲國內外多個劇場,這部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舞劇從「破圈」到「出海」,以創新的形式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文藝的風采,折射深圳文化創新「敢試敢闖」的決心與實力。截至今天,舞劇《詠春》已巡演214場,足跡遍布海內外42座城市 ,52個劇場 ,觀眾人數超30萬人。

雙線交織:平凡人也能成為英雄

一束光穿透時空界限,將年邁的「追光者」帶回當年拍攝電影《詠春》的情境。錯落的樓景裝置在舞台上緩移慢轉,化為一處擁擠逼仄的舊式街區,身穿黑色長衫的異鄉人穿行在忙碌的房客之間。劇中,葉問的故事始終牽動着觀眾的情緒:初到香港,他一手抱着「詠春堂」牌匾,一手提着空空的米袋,臉上寫滿彷徨無措;面對挑戰,他背負雙手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為詠春打開一扇門;尾聲,他親手摘下匾額,打破門戶之見,將畢生武學毫無保留地傳揚四海。

創作《詠春》之前,主創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許多人對於武術的印象來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特別是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因此,《詠春》的劇本中採用了「戲中戲」的方式——觀眾直觀看到的是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的片場場景,而電影鏡頭則指向葉問奔赴香港的那個年代。

雙線敘事不僅拓展了舞劇「眾生相」的邊界,還讓觀眾能以「上帝視角」窺見創作者內心的圖景。「《詠春》講的是武術精神,但更多展現的是平凡人。在這部劇中,兩個時代的人相向而行,彼此呼應共振,最終交匯舞台,融於一體。他們因『英雄』聚攏,由『追光者』展開,最終落在『理想』。」周莉亞說,「這不只是指《詠春》劇中的『電影工作者』,還包括所有藝術創作者、幕後工作者。雖然時空變遷,但追尋夢想、追尋光的精神依然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呈現特別版:注入香港本地豐富新元素

此次香港上演的舞劇《詠春》特別版,在原有演出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香港幕後團隊及藝術家的豐富新元素,這些新元素將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在即將上演的《詠春》,將由香港年輕指揮家馮嘉興率領樂團The Symphonic Pops進行現場演奏。馮嘉興表示,能夠參與這次演出是他的一大期待和榮幸。在籌備演出中,馮嘉興說到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已錄製完成的演出版本轉化為現場樂隊版本。「這過程中涉及許多技術和執行上的問題。我們香港音樂團隊與作曲家以及國內的音樂團隊經過多次會議和交流,制定了解決方案和執行計劃,團隊合作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他也表示,在錄音製作過程中能與林子祥交流合作,感到非常榮幸。

此外,詠春巷沉浸式文化體驗區再度升級亮相,同時,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黃丹洋也參與本次演出。更多現場驚喜,將於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逐一解鎖。

舞劇《詠春》的再次亮相香港,不僅是對中華武術與舞蹈藝術的一次精彩演繹,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次生動實踐。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