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景,它就是為了交流。」從珠江水域到維港,影像藝術家周滔並沒有想為觀眾呈現一條完整的水道,更多在於營造一種情緒,藉助其流動或跳躍,鋪展開來,為新片提供整體感。或許,情緒的飄忽和綿續,也是影像藝術家周滔在新作《翡翠翡翠》裏的一次積極實踐。從本月7日至明年1月26日,錄像作品《翡翠翡翠》登錄M+幕牆,連續三個月每晚兩小時持續面朝維港,和香港的市民以及海內外的遊客見面。周滔的鏡頭也似河流般移動的節奏,捕捉沿途景觀,傳遞人與環境之間的流動關係。
M+幕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緣,拉近了周滔和M+博物館以及香港的關係,不僅令他有機會通過幕牆和大眾探討,運動影像在當下面臨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也得以沉入情感,細看香港。
新作《翡翠翡翠》,受M+博物館所託創作。在11月初展映正式開始前,周滔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分享這部作品的靈感。一直以廣州為創作基地,周滔在創作初期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珠江水域。也在維港之畔想起了曾經在珠江入海口看黃色河水沖向藍色海洋的那種沖匯交融的壯闊感覺。
「從地緣和歷史的角度來看,香港和珠三角本就靠水土語言緊緊相連。」周滔很快便確定把鏡頭瞄準珠江水域,他想通過這個把香港和珠三角串連起來。
在周滔看來,《翡翠翡翠》捕捉了珠江流域和香港的日常生活節奏。當攝影機猶如其鏡頭下的河流般移動,這部作品呈現了沿途的景觀,也展示了人與環境之間流動的關係。此作,周滔也期待和觀眾一起思考那些與我們的集體回憶和經驗交織在一起的深層連結。
作為享譽國際的實驗電影和錄像藝術領域的重要人物,周滔一直認為,「拍」的動作就是一種直面現實的行動,拍攝過程的感知、情緒和記憶,可以通過畫面轉化出來。就好似,這次以幕牆為載體來影像創作,周滔眼裏的M+幕牆,是特立在城市中央,置身於各類廣告屏幕中,它有一種不眨眼睛的閃爍,整體有一種不那麼合群的感覺。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影片拍攝:黃宇威
後製、字幕:孫嘉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