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所以是法,是要合乎法道的,例如倉頡造字,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意思,筆順也要正確,我不反對將字圖像化,但那就是美術字或者平面設計。」黃宣游認為,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中國文字,對於推廣或保留漢字的意義是有積極幫助的,但對於書法的保留及發展則未必是正面的影響。「這些創作起碼能夠讓現代人產生興趣,但是不能稱之為書法,否則就是誤人子弟。」黃宣游說。
「創作的媒介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如果我們只談紙本的話,紙本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越來越矜貴,沒落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黃宣游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使用漢字作為靈感,這對於漢字的流傳和推廣來說是非常好的,而對於文字來說,不拘泥於原有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讓人產生興趣的方式。
象形文字傢具重現製造業之蓬勃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新蒲崗曾是香港昔日的輕工業重地。隨着「香港製造」產業漸漸式微,作為本地輕工業中流砥柱的勞動力——勞動階層也鮮被提起。香港工業設計師利志榮夥拍年輕設計師李鴻健,對新蒲崗作出細微觀察,從當區的人文及工業活動,創作出屬於新蒲崗的象形文字;同時以立體符號的形式,致敬新蒲崗昔日製造業。他們以傢具作為載體,讓漢字變成一種立體的「視覺表達」——以「生」產、努「力」、「手」作仔及「辶」(運輸)四字創作的傢具,一起集體回憶「打工仔」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以及「香港製造」登上世界榜首的崢嶸歲月。「我們最初就在摸索什麼樣的字眼會與新蒲崗的產業有關係,最後選擇這幾個字因為都是與生產本身有密切的關係。」利志榮說。
設計師李鴻健說:「當中產生的困難在於怎麼將字、新蒲崗與藝術品之間產生聯結,三件事本身的關係不近,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如何結合。」一開始他們想過很多方案,比如傢具本身是組合式的,但最後認為直接的呈現是最好的表達。「我們以往都有將不同的概念加入到傢具裏,但這次是非常貼切地將文字融合進去,需要比較大的想像力。」
黃大仙「文字空間」傳遞祝願
黃大仙乃香港本土信仰價值的孕育地之一,而信仰精神正是組成社區日常的重要元素之一。北魏真書體創作者兼字體設計師陳濬人,以黃大仙祠為創作出發點,以傳統道教神秘「諱字」的造字學為基礎,運用設計手法拆解、重組和再生成全新版本後,夥拍本地玩具設計單位LeeeeeeToy,創作出糅合「光、道、心」三個字的字型與意義的全新立體文字玩具雕塑,表達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期許,也延伸着人們的心靈追求。
土瓜灣街坊贈字匯成「無限鏡房」
充滿舊香港情懷的土瓜灣是切切實實的民生社區,不少同鄉會、武館、醫館、跌打館早年落戶此地,與區內勞動階層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舖內「骨科聖手」「仁心仁術」等鏡牌反映鄰里和睦、饋贈文化等土瓜灣特色。對於從前的鏡牌文化,有土瓜灣的舊街坊說道:「以前的年代是沒辦法上網參考評論的,所以除了口耳相傳之外,這些鏡牌無形中也為這些師傅增加了口碑,是一件非常溫暖的事。」而年紀稍輕的市民,對於這種情懷也會產生好感:「會給人一種這間舖很老字號、很有經驗的感覺。」
手繪字藝術家Katol Lo深入土瓜灣以街頭寫字的工作坊形式,駐紮土瓜灣多家地膽小店,包括來泰巷、麻雀客棧、生昌焙豆,收集街坊對地區小店的日常連結,親邀他們寫下對店舖的祝福與感謝,並以街坊所寫的文字作為基礎,取舊日土瓜灣跌打館與醫館「鏡牌」為靈感,以其美學觸覺創作新世代的文字牌匾,於「贈字無限鏡房」內呈現,折射出街坊與店舖的深厚感情與聯繫。
傳統題字注重文筆和格式,街坊們絞盡腦汁,迸發各種不同新舊風格的字句,內容誠摯正向,幽默貼地,包括「燒賣是福」「心意永存」「香茜聖手」等。Katol亦秉承贈字文化精神,細聽店主的故事後,創作一組別具玩味風格的藝術鏡牌,贈送土瓜灣小店、單位,寄望這種土生土長的社群精神,心意永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