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八次會議正式通過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並決定9月10日為我國的教師節。
根據全國人大通過的建立教師節的決定,郵電部決定,擬於1986年第二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發行一套紀念郵票,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戰線的廣大教師們致敬。
當時擔任郵電部郵票發行局總設計師的邵柏林是一位老知識分子,他深知這套「教師節」郵票對於全國數百萬教師的分量。他決定通過向社會廣泛的徵稿,在來稿中,好中選好,優中選優,選出一套讓教師們滿意的郵票。同時,他也希望北京幾所藝術院校的學生也能參與到這套郵票的設計中來。一是這些藝術院校的學生們對老師非常熟悉;二是他們都受過美術與設計的專業訓練,兩者的結合肯定能碰出火花。
在邵柏林的字典裏,從沒有拖泥帶水一說。1985年已年滿55周歲的邵柏林知道時間對於他有多麼寶貴,時間不允許他有一絲一毫的喘息。他親自拜訪了他的母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而後又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向學校介紹了徵集郵票圖稿的意圖,並分別向學生們介紹了郵票設計中的要求和規律。
正在上大二的張磊,參與了這套郵票的設計。他設計的郵票圖稿在幾百幅徵集的作品中,獨佔鰲頭,最終獲得通過。
張磊回憶道:當時我正在唸大二,郵票發行局來我校聯繫,徵集「教師節」郵票的設計圖稿,學生、老師都可以參加設計。我當時很興奮,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郵票是國家名片啊,沒有這種機會,我們不可能進入國家名片的設計行列中去啊!郵票屬於平面設計,又是平面設計中重要的領域,與我所學的專業脗合。所以,參與的熱情非常高。那時,還沒有電腦,完全靠畫,當時手頭的工具都用上了,尺子、畫筆、水粉等等。時間不長,我就設計出了三個方案。其中一幅圖稿畫了一隻蠟燭,靈感來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句詩。還有一幅畫的是一個講台,上面放一束花。我把三幅圖稿都交上去了。那次徵集到的圖稿有幾百幅,篩選出了其中幾幅比較好的作品,報當時的郵票圖稿評審委員會評審。其中就有我的那幅講台與鮮花的圖稿。在評審中,郵票評委、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張仃先生提出,這幅圖稿為什麼沒有黑板呢?有黑板不是更好嗎?
評審會後,邵柏林向我傳達了評審會上的意見和建議。我當時對畫黑板還是有顧慮的,總覺得郵票是國家的形象,不敢大面積用黑。增加大黑板雖然好看,可過去從來沒有過。所以,張仃先生提出的這個建議,實際也是「文革」後,老藝術家們大膽突破舊框框,思想獲得解放的一種反映。
後來我按照張仃先生的建議,在圖稿中增加了一副大黑板。可以說,這是一次大尺度的突破。這幅圖稿上還有幾個特點,一是講台,不是傳統的近大遠小的透視方法,我採用的是反透視方法:近小遠大。看起來有一種現代感。另一個是花,這一束花,既不是月季、牡丹,也不是百合、薔薇。沒有花名,是一束廣義的花。可以說,是廣大學生心中的那一束花。
黑板在這幅圖稿中所佔空間較大,大塊黑板上又很空,所以當時我想把「9月10日」寫到黑板上。邵柏林看到後,認為不妥。(邵柏林先生後來向筆者介紹了關於黑板一處的修改情況,他覺得在黑板上用「9月10日」太直白了。不好。故建議張磊在黑板上做特殊處理,做出用黑板擦擦去粉筆字後留下的痕跡,既彌補了空白,也讓明眼人一看,就覺得這是老師剛剛上課用過的黑板。)
這一點小小的改動,也成為這套郵票設計的一個亮點。原因就在於設計者用最簡單的設計語言,清晰明了地將教師的工作崗位,以及學生對教師的尊敬、愛戴,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上沒有出現老師,也沒有出現一個學生,但觀者都能從畫面理解其中包含的意義。
●文:老劉(原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司司長劉建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