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粵劇開始捨棄提綱戲,依靠「文字劇本」演出,大家對提綱戲演出的實際情況,只能通過前輩的口述略知一二。可是前輩只是在童年時期看過,沒有演出提綱戲的經歷,他們提供的資料是否準確也沒法核證。在彭林剛撰寫的《揭秘「幕表戲」》和林鶴宜撰寫的《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均對提綱戲的演出做了實地考證,對我了解沒有文字劇本的即興演出,裨益良多。
《揭秘「幕表戲」》一文裏,作者描述了揚劇劇團確定「幕表戲」(提綱戲)劇目和分配角色的過程。揚劇戲班子有一個專門「說戲」寫「幕表戲條子」的人(類似編導),簡稱「說條子」。「說條子」的人一定是能戲極多、見多識廣、且肚子裏寬闊,是戲班中的絕對權威人物。「說條子」可以專職,更多由演員兼任。「幕表戲」的演出劇目大都來自本劇種的傳統戲,也有將其他劇種的劇目拿來演出,或是根據古典話本小說進行改編。戲班每天演出劇目及角色分配,由「說條子」的人根據戲班子的狀況來安排,並寫成詳盡的提綱貼在後台,內容包括:故事情節、角色分配、演出場次等等。每天演出前,演員們並不知道需要擔任什麼樣的角色,演出什麼樣的劇情,需要唱什麼樣的曲調,「幕表戲」就是一種即興式表演,演員自然不用排戲,只要看看提綱內容,就知道怎麼演了。當然有些戲,或是特殊情節呈現,「說條子」的人會事先把板鼓、主胡和部分主要演員撮合在一起溝通。如《唐伯虎點秋香》「燒香」一場中的默劇表演,這就需要演員之間、演員與樂隊之間提前進行溝通,否則在台上抓不住點,不僅會彼此出醜,而且會影響劇情的發展。由此可見「幕表戲」也並不是劇情胡編,演員亂唱。
《揭秘「幕表戲」》的作者訪問當天的下午跟隨受訪者阮惠芳、曹春源兩位老師到雙塘街文化站觀看「幕表連台本戲」《滴血成珠》(又名《趙瓊瑤三告開封》),文化站一周只演3天,因此為了適應這裏特點,基本上也是3天換一台戲。雙塘街文化站的小劇場舞台極其簡陋,中間一方小小的紅氍毹承載起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演員有專業也有票友,整個樂隊只有兩個人,一把倍弓(主胡),一個鼓師兼起所有武場,同時還要兼任揚琴,令人驚奇的是聽起來卻絲毫不覺得單調。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