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對於一個非真正意義上的「香港本地人」,過了中環和上環,港島往西的部分,都被視為西環。行動緩慢的叮叮車(電車)一旦駛過西港城這座暗紅色的「愛德華式建築」,人們便從一座現代的摩登城區,被帶進一座較為「古舊」的社區。

廣義上的西環,泛指香港島西區,即中西區西部上環以西的地區,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等地。從中上環出發,沿着皇后大道中再漫步至皇后大道西,會遇到一條正街。在港島,西營盤一帶的山路難得一見的規劃有序:人們常把正街作為西環中的西營盤中軸, 左邊有東邊街,右邊有西邊街;從海邊往山上望去,橫街分布依次有第一街、第二街和第三街,再向山上走又見到傳說中有「鬼屋」的高街。

皇后大道西往海邊的方向還有一條主幹道——德輔道西, 也是叮叮車(電車)的必經之路,在這裏還會偶遇中外遊客都知曉的海味街,一間間充斥着濃濃鹹海水味道的海味舖子沿着街道一字排開,店舖外還擺放着正在「沐浴陽光」的鹹魚乾,旁邊或許有一兩隻懶散的家貓做「門衛」。

從山上,到山下,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沿海的路大都是後期填海而成,而半山腰一條又一條不起眼的狹小街道也經歷着光陰的洗禮。隨着港鐵港島線向西延伸,西環一帶迎來了更多的遊客和商業發展機會。一棟棟年過半百甚至一個世紀的唐樓,像是衣衫襤褸的老者,望着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總會感到一絲絲的彷徨和失落吧。可是,新舊交替、此消彼長,有誰又能與世間「無常」去爭執、抗衡呢?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人們常常唏噓着說,由於近些年的快速開發,西環不少老店舖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相忘於江湖」。然而,筆者近年去西環一帶,仍然見到很多年份已久、別具風格的舊商號:中藥舖、米行、參茸行、蜜餞舖、酒行、粉麵廠……或許多年後我們故地重遊,那些零零散散的舊商號中,有的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有的仍生意興隆、賓客盈門。每家店舖的命運其實和每個人的命運有着類似的軌跡,但這又何妨,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是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但生如夏花,存在過,便璀璨過,哪怕轉瞬即逝。

香港開埠後,西環城區的發展乃至整個香港島的發展,足以寫成一部厚厚的歷史書,這部歷史書中,勤勞的華人永遠都是主角,有的老商號更是一個家族幾代人堅守至今。不必神話活下來的老字號的生命力,它們主人的內心,更多的是面對挫折的那份坦然與淡定,因為他們知道,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必回頭,勇敢直面便是最好的姿態,或去或留,已經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