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漢豪:南丫島南大嶼尖鼻咀等旅遊用地均適用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收地工作進展順利,未見經濟周期變化影響北都區的發展進度。在財務安排方面,特區政府將透過發債和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即政府提供土地,招標交由發展商進行平整、基建及發展等工程)。她認為,片區開發可套用於不少地區的發展上,如南丫島、南大嶼或尖鼻咀等,「如我們踏實或者勇敢一點,就算是這些旅遊相關的產業用地,(也可)多行這個片區開發的模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甯漢豪在專訪中表示,北都區的收地進展順利,每天都有收地行動進行中,又不認為經濟周期變化會影響進度,「我們公開承諾在一個10年期內,北都有3,000公頃是新發展土地,這3,000公頃的四成,在10年期內,我們要平整好出來,這個承諾我覺得不應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
70公頃地作高層產業大樓
在住戶收地方面,現在可免資產審查安排上樓,令局方安置受影響住戶時更暢順,但較多問題在於回收棕地方面。她解釋,棕地作業等於一般商業,不會有安置政策,特區政府必須提供補償。隨着回收的棕地數量越來越多,適合作業界經營的地段愈來愈少,她期望棕地作業升級轉型,走入高端的產業大樓。
元朗有一幅用地招標期限延至12月底,而洪水橋的巨無霸用地招標時間則提前到9月,甯漢豪表示,兩幅用地招標的時間一個提前、一個押後,但產出的時間與原先估算差不多,估計在2028年、2029年產出。整個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預計提供70公頃的土地,作類似高層產業大樓。
為加快北都區發展,特區政府會積極利用市場力量,將採用多元化發展模式,包括引入片區開發模式,即由政府提供區內不同板塊的土地,透過招標形式交由私人發展商進行土地平整、基建及發展等工程,所有工程開支將由發展商承擔,有助減輕政府現金流的壓力。
國際數據園料成首個片區
北區沙嶺已平整的2公頃創科用地,早前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會定義為國際數據園,有機會是北都區最先推出的片區,甯漢豪透露,孫局長正就項目進行意向調查,摸底了解企業的興趣,預計本月底完成調查,屆時創科工業局將參考調查結果,審視該以什麼模式開發有關用地。
甯漢豪認為,片區發展不限於北部都會區,其他地區亦可考慮採用,「(例如)南丫島、南大嶼或元朗尖鼻咀等項目,生態價值頗高,可以發展至相關的旅遊產業。」
北都區已知項目開支逾2,240億元,開支最多的地區為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然而近年賣地收入大減,甯漢豪強調,特區政府長遠不可單靠賣地收入支撐土地和基建發展,故近月不斷開拓片區開發可行性。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表明接下來的5年,每年都會發債950億元至1,350億元,專門用作土地開發和基建,意味發展北都區的「彈藥」不成問題。
甯漢豪對北都區充滿信心,相信可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產生協同效應,「不少內地企業都在不同場合告訴政府,他們在等着,只要政府一推出來,他們便會作適當部署。」事實上,有許多外國商會不時聯絡特區政府的有關部門,要求索取北都區發展的簡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