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帥誠 廣州報道)「很多人來到門前就喊英姐,買完燈籠還要合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紅得那麼厲害。」手工燈籠店「天就行」老闆娘彭少英「英姐」的疑惑,隱含着新生代對她堅持手工製作燈籠28年的認同和讚譽。中秋臨近,「國潮」風行,隱藏在廣州市越秀區一條巷子裏的小小手工燈籠店成為了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點,慕名前來的年輕人紛紛表示,「就是這種感覺,童年的感覺特別懷念。」迷你金魚、可愛玉兔,絢麗多彩的手工花燈高高掛起,照亮市民回家的路,也照進了許許多多思鄉遊子的心裏。
醜萌的鯉魚,可愛的玉兔,傳統的蓮花、元寶……走進廣州市光孝路,五顏六色的手工燈籠引導着從四面八方前來「尋寶」的年輕人。小店前,帶小孩的年輕家長、穿漢服的小姐姐們都自覺地排起了長隊,他們的目標都是迷你版金魚燈籠──最搶手也是最適合拿來拍照的一款。
被親切喚為「英姐」的老闆娘彭少英一手接過顧客選定的燈籠,一手裝好電池亮燈,確定沒有問題後才扯上一個紅色塑膠袋裝起來。不過更多人喜歡把燈籠拿在手裏,邊走邊玩。
小小花燈 承載父愛與快樂
「小時候,每年中秋前夕爸爸都會給我們兄弟姐妹做一些燈籠,我們拿着走在街上,就會收穫小夥伴們羨慕的目光。」英姐看着顧客拿起燈籠離去,就想起童年時父親親手製作的燈籠滿載的愛意,小小燈籠也在那個物質並不豐裕的年代成了快樂的源泉。英姐一直記着這些快樂,也很樂意分享這樣的快樂,這也成了她一直堅持做手工燈籠的動力。
有別於塑膠產品的冰冷,經過英姐的巧手加工,紗布、綢緞、玻璃紙、布拉紙,不同材質的原料變成了一個個造型各異又自帶淳樸復古氣息的燈籠,小燈泡的光芒帶着手工獨特的溫度,讓幾個平方的小店到處洋溢着溫馨。
手工燈籠製作考驗耐心,因此價格並不便宜,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人民幣不等。「這幾年顧客以年輕父母和青少年為主,老人家倒不如年輕人『瘋狂』。」眼前顧客絡繹不絕,想想最初一年只能賣出100多個燈籠,到如今每年銷售數量都過萬,尤其受年輕人歡迎,英姐很是自豪。
終於排隊買到迷你「金魚」的童小姐,馬上讓閨密幫忙拍照,「小時候過中秋,最喜歡拿着紙燈籠和隔壁的小夥伴一起走在巷子裏,還會相互交換來玩耍。」童小姐笑着將自己手中的「金魚」交給閨密,然後換上閨密的「玉兔」開始新一輪的拍攝。
小小顧客 體驗文化與習俗
已經選定了玻璃紙小飛機的小朋友南南,又從五花八門的燈籠中選出了「叮噹貓」和「小狗」,這是他為表哥和幼稚園同學選的中秋禮物。南南媽媽去年偶爾在短視頻中看到關於手工燈籠的介紹,就專門帶着3歲多的南南前來尋找,今年已是第二次,希望藉此讓南南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拿着手機進行打卡直播的博主,掛着長槍短炮尋找靈感的攝影師,小小店舖內人來人往卻井然有序。這樣的場景近幾年中秋前夕都會上演。造型受年輕人、小孩子喜歡的手工燈籠陸續上市,照亮了廣州的夜空,為這個傳統節日增添更多情懷和味道。
學藝苦收入薄 年輕人拒入行
小小一個燈籠,即使是很熟練的手藝人,也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製作完成,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安安靜靜坐10個小時,也不過是完成幾條魚的製作,還不如一個鐘點工的收入,很難吸引年輕人入行。」天就行老闆娘彭少英不知道自己還能做多久,對於手工燈籠的未來,她樂見近年國潮風回歸帶來的變化,也希望有人能將手藝傳承下去。
小店內顧客如過江之鯽,記者以為這樣的光景足以吸引英姐的兒子繼承這門手藝,沒想到他略帶猶豫地說,「沒想好,我上班也只要8個小時,但放假在家裏幫忙要18個小時。」道盡了製作手工燈籠的寂寞與艱辛。
手工燈籠製作繁複,尤其是涉及產品創新。「現在一般是先畫好草圖,批量用鐵線做好架子,再進入貼布料環節。」英姐說,這樣的流水作業能提高效率,但即便是英姐這樣的「熟手女工」,做一個「金魚」燈籠也需要兩個小時。
「很考驗耐性。」英姐說,一些年輕人以為架子做好了,就能100%做出一個燈籠,實際上在貼布時出一點問題就需要從頭再來。近年天就行雖然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體驗手工燈籠製作,但大多兩三天後都會選擇放棄。「除了耐性,賺不了多少錢也是阻礙年輕人入行的一個原因。」彭少英說,自己堅守28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情懷,當中寄託了她對父親的回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