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紅麗、 劉蕊 河南周口報道)「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河北白洋淀與河南淮陽因環境相近,兩地民間均流傳着以蘆葦作畫的習俗。河南蘆葦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谷穗,則用這一根根蘆葦,為因病致殘的小叔子鋪就了一條康復之路,還為上千殘障人士托起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夢想,更帶動了地方的相關產業。蘆葦的芯是空的,殘障人士的心也是「空」的,谷穗希望殘障人士的「心」充滿自信與希望,「蘆草經過裁剪、熨燙、粘貼製作成蘆葦畫後,就變成了精美的工藝品,殘障人士就像這蘆葦,經歷過蛻變,就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河南淮陽萬畝龍湖,荷花含苞待放。岸边一簇簇蘆葦迎風擺動。在當地,蘆葦相傳是伏羲專門種植用來為子民修繕房屋、遮擋風雨的。然而在蘆葦畫非遺技藝的傳人谷穗看來,雖然現代人已不再使用蘆葦修繕房屋,但蘆葦對沿湖而生的百姓而言,是一種新的美好生活的開始。

蘆葦畫牽線成就冀豫姻緣

谷穗的老家在河北白洋淀。蘆葦畫是當地傳承了千年的文化遺產。蘆葦畫最早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葦席,匠人們將蘆葦以不同的方式編織出各色圖案。直到清中後期,受國畫和西洋畫的影響,白洋淀的匠人們開始探索通過燙烙的方式,將金黄底色的蘆葦碳化,通過燙染,又給了蘆葦色彩,然後再装裱起來作為装飾之用。谷穗本出身於白洋淀蘆葦畫世家,但受家族「傳男不傳女」的影響,她的蘆葦畫的技法,多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偷師」和自己的領悟。

◆蘆葦畫的熨燙工序。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熨燙好的蘆葦片。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從紅色旅遊勝地河北白洋淀到傳說中伏羲的定都之處的河南水城淮陽,谷穗的經歷充滿機緣和巧合。2005年,在山東威海從事外貿工作的谷穗,與在威海某部服役的丈夫葛磊相識,因為葛磊早前也在老家淮陽學習過麥秸畫和蘆葦畫,這令兩人感情升溫很快並於2008年成婚。本來生活順遂的家庭,突然遭遇了變故。2011年葛磊的弟弟因急性腦梗致殘,想到家中二老無力照顧,谷穗和丈夫便返回家鄉淮陽,承擔起家庭重擔。而為了給弟弟治病,葛磊不僅花光了退伍金,還欠下六七十萬元外債。窮則思變,谷穗有了把傳統手藝註冊品牌並發揚光大的想法。

海外熱銷助中國非遺推廣

淮陽是太昊陵所在地,傳說人文始祖伏羲曾在此地教化子民,淮陽龍湖的萬畝荷塘是每年夏天的一大盛景。最令谷穗驚嘆的是龍湖取之不盡的蘆葦,那一刻谷穗彷彿回到了故土。

背靠豐富的蘆葦資源,谷穗和葛磊兩個人商量着拾起兒時的技藝,從事蘆葦畫的製作和銷售。「一棵蘆葦有十幾甚至二十幾節,製作蘆葦畫,只選用其中的前五節、後八節等優良材質。」谷穗說。從畫、剪、燙、貼到裝裱成品,一幅蘆葦畫要經歷32道工序,用到15種工具,包括割、曬、晾、碾、貼等環節。蘆葦的稈、葉、花穗,都可作為原料。

2014年,谷穗正式註冊「金穗子」蘆葦畫品牌,成立淮陽縣金穗子蘆葦工藝有限公司,並出任總經理。這一年,谷穗剛剛30歲。和大多數人一樣,兩人創業過程充滿艱辛,從最初的路邊零售到訂單銷售,再到遠銷海外,谷穗和葛磊兩個人一步一個腳印,「2016年,我們公司接了第一個外貿訂單,淮陽蘆葦畫通過義烏商戶銷到東南亞,這一單賺了40萬元(人民幣,下同)。2016年到2018年每年有500萬元的銷售額,《華錦鳴禽》作品還曾亮相上海佳士得拍賣會。」谷穗說。

助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

谷穗對於殘疾人的不易感同身受。1990年夏天,一場意外導致谷穗左臂落下殘疾。康復期間,一位護士姐姐送給谷穗一個筆記本,首頁有這樣一句話:「只有發光,才會閃亮。庸庸碌碌,終被遺忘。」這句話深深刻在了谷穗的腦海中。而後來為小叔子看病的經歷,使她更加堅定了幫助殘疾人的想法。

◆谷穗(左)向學員傳授技藝。 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在陪小叔子康復治療過程中,她結識了很多殘疾人朋友,更了解到相對於健全人而言,殘疾人更容易投入到某一項工作之中,「殘疾人不僅可以勝任蘆葦畫製作,甚至較健全人學得更快、做活兒更細。」谷穗於是產生了一個想法:依託蘆葦畫手工技藝,推行「非遺+殘障」殘疾人非遺就業項目,「蘆葦的芯是空的,殘障人士的心也是『空』的,但空芯的蘆草製作的藝術品,卻可以為殘障人士的心填滿自信與希望,讓他們以一種藝術家的姿態看待生命、對待生活。」

殘疾人藉蘆葦畫 找回自我價值

谷穗想創辦蘆葦畫技術學校的想法,得到了丈夫葛磊的支持,他還認為:「除了殘障人士,還可以向退役軍人、軍嫂、困難人群等免費傳授手藝。」 在谷穗的蘆葦畫學校中,現有近90個殘障員工,外部的訂單合作農戶有二三百家。十餘年來,她與丈夫先後幫助近千個殘疾人或貧困家庭實現就業增收。來自河北、山東、陝西、雲南、黑龍江等12個省市的9,000人次的貧困或殘疾人前來免費學藝。而在葛磊的支持下,谷穗每年固定投入的20%作為培訓經費,面向社會包吃、包住、免費授藝。運用「非遺+殘障」的殘疾人非遺就業模式,從最初的三兩個殘友開始培訓,到現在學員、工人遍布全國各大景區和文化街區。學員學成後就業方式也很靈活,有留公司、領料代加工、推薦入駐國內景區等多種方式。

淮陽蘆葦畫的製作過程考驗耐心、恒心,學員幾乎都是「零基礎」,這就需要從最簡單的握筆開始手把手教學。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谷穗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愛心,面對最初的幾個學員,谷穗要一遍遍重複其中某道工序,直到學會為止。

輪椅羊倌變成藝術家

學校裏工齡最長的員工,是一名叫潘長江的師傅。潘長江是周口鹿邑人,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行動需要坐輪椅。在接觸蘆葦畫之前,他一直在農村放羊。「剛到蘆葦畫基地學習時,光拿剪刀的方式就學習了半年。」潘長江說。

殘疾人潘長江在貼畫。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如今,潘長江對於蘆葦的熨、燙、剪等工序都已經很熟練,平均三四天能夠完成一幅作品。蘆葦畫中深淺不一的顏色,是高溫的電熨斗在剪開的蘆葦平面上燙出的痕跡,燙的溫度越高,痕跡的顏色就越重。潘長江的技術已經達到通過燙面的溫度就能感知顏色輕重的水平,這也使他成為所有學員的總教練。大家稱他的經歷是「從羊倌到藝術家」。「當我在這裏領到薪水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力更生,也意識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潘長江說。

在蘆葦畫學校裏,殘疾人員工吃住都在一起,過年也不回家。在這些殘疾人心目中,蘆葦畫學校才是他們的家,在這個家庭中,大家地位平等,沒有歧視。對於學校裏相對穩定的工人,谷穗會為之繳納社保。「這能讓他們自主養老,不給國家和家人增加負擔。」谷穗說。

「他們對蘆葦畫學校有着獨特的忠誠感和責任感,做事情非常認真。他們與學校不單純是勞務關係,其中還夾雜着親情。」谷穗說。

開國學課增員工文化底蘊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淮陽蘆葦畫傳承人」、「全國最美家庭」、「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河南省巾幗建功標兵」、「河南省鄉村出彩巧媳婦」、「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淮陽縣孝順媳婦」、「周口市殘疾人創業模範」、「河南省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示範基地」……

谷穗的蘆葦畫工作室,榮譽獎牌掛滿了三面牆,這是谷穗夫婦這幾年的成績,也是社會各界對他們的肯定。還有各類題材的蘆葦畫,包括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生肖主題畫,飽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最初並不是如此,在創作早期,蘆葦畫的題材比較窄,無非是牡丹、荷花等幾種花,或者應國外人要求創作的耶穌像。」谷穗說,「直到2016年和2017年在英國參加了幾次展覽。」在那幾次展覽中,以福娃、宋朝花鳥、大熊貓、孔雀、大公雞為題材的作品銷量非常好。這使谷穗意識到,應當融入更多中國傳統元素,樹立文化自信。「題材會影響價格,如果是元素特別豐富的山水畫,價格就會特別高。」谷穗介紹道。

為了讓這些幾乎沒受過教育的學員們創作出富有文化底蘊的作品,谷穗為他們開設了國學課。內容從最初的《三字經》《弟子規》到後來的《大學》《中庸》,直至今天的《陽明心學》,谷穗每天早晨帶領大家讀書半小時。每周的升旗儀式都會唱國歌,教導大家忠誠奉獻,為殘友注入愛的力量。每月的思想交流會上,谷穗請來心理健康師和國學館的老師做志願者,殘友以及殘友的家人都會參加,家庭問題、工作問題、交友、戀愛、教子……關乎殘疾人的問題,在這裏可以得到解答。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