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繡品也時尚 醒獅頭盔萬人迷
(大公報記者 俞晝)古老的醒獅文化、精美的手工刺繡與朋克(Punk,龐克,指搖滾)的機車頭盔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80後的壯族姑娘劉思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阿里巴巴造物節2022」上,為了試戴她設計手繡的醒獅頭盔,「潮人」們心甘情願地在現場排起了長隊。畢業於美術學院的劉思蔚,將廣西桂林當地的手繡工藝與醒獅、虎頭等民族元素相融合,設計成T恤、帽子、雙肩包等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青春氣息的國潮單品。而在她的帶動下,當地240多位心靈手巧的鄉村繡娘也實現了再就業,用一針一線縫出自己的美好未來,成為了國潮文化的創作家。
從廣西桂林開車一個半小時到龍勝鎮,再翻越幾座70度的斜坡,到達一座偏遠的寨子──這裏就是淘寶店舖「芽小七手創」創始人劉思蔚出生的洪門寨。母親是當地有名的裁縫,各類衣服布料就是小劉思蔚最好的「玩具」。她常把母親用剩的邊角料搜集起來,給自己縫布娃娃、小掛件,這樣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她考上美術學院。
「上課時老師教着西方藝術史,下課後我把作品遞上去一看,老師說怎麼看都帶着民族風。」成長於百年壯寨洪門寨,劉思蔚耳濡目染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特別是一到節日,每家每戶都穿着民族服飾盛裝出行,那種色彩的碰撞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手繡產品 風靡海外
大學畢業後,劉思蔚與丈夫回到龍勝鎮開服裝店,「衣服進貨不能退,我就動手將一些不好賣的款式改造成民族風格的小公仔。」沒想到不少客人一進門就看中了公仔,後來甚至得排半個月隊預定。劉思蔚心一橫,關了線下店舖,在淘寶上賣起手工繡品,「玩票」玩成了生意。
「如何結合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通過反覆打磨,劉思蔚把虎頭、醒獅等民族元素融合刺繡、布貼畫等傳統工藝,做成衛衣、長T、棒球帽,又請來潮男潮女穿搭拍攝。「民族繡品也可以很時尚!」
店舖訂單越接越多,劉思蔚開始在寨裏、鎮裏派起了傳單,招募有空閒的婦女們來兼職做繡娘。龍勝鎮聚居苗、瑤、侗、壯、漢等五個民族,當地許多婦女都有着一手織繡的本領。「繡娘拿的是計件工資,按照手工繡品的難易程度,每件的收入在幾十元人民幣至幾百元不等。」
「這是目前賣得最火的藍色醒獅棒球帽,之前演員吳京給老婆謝楠買了一頂。」劉思蔚告訴記者,像這樣一款純手工縫製的棒球帽售價為288元(人民幣,下同),「熟練的繡娘一天能做2-3頂,卻依然跟不上買家們的手速。」
如今,「芽小七手創」已橫向開拓出帽子、抱枕、T恤、背包等布藝相關品類,2021年銷售額超過700萬元,不少訂單發往歐美、日韓、東盟。劉思蔚說,自己經常收到深夜發來的海外買家秀,「有人還會為了帽子或包去配一整套的民族服飾,說穿在身上很自豪。」
創造工作機會 帶領村民致富
走進位於龍勝鎮的「芽小七手創」繡房,身着民族服飾的繡娘們挑動針線埋頭苦幹,縫累了就跳起民族歌舞「活動筋骨」。57歲的胡鳳蓮坐在距離走廊最近的獨立工位上,一邊忙着給公仔釘暗扣,一邊跟着姐妹們的曲調哼唱。雙腿不便的胡鳳蓮2021年經當地殘聯介紹來到繡房學習,「在這裏大家都很尊重我,心裏暢快,做出來的東西才好看,消費者才喜歡。」胡鳳蓮感慨道,活了五十幾年,第一次嘗到了自食其力的甜頭,腰板子也更硬了。
「目前繡房共有241位鄉村繡娘,她們當中有殘障人士、有二胎後想回歸社會的寶媽,也有六七十歲的留守老人。」劉思蔚告訴記者,繡房的工作時間比較靈活,鎮裏幾位陪讀媽媽都成了繡娘,她們每月能有四五千元的額外收入。
榫卯古建積木 非遺「玩」起來
提及近兩年火熱的文化IP,「故宮文創」必佔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淘寶店舖「重拾營造」創始人涂燚眼裏,故宮文創是一個標桿,「當年我也是看到故宮文創那麼受年輕人的歡迎,才覺得這條賽道可以一試。」
涂燚曾是一名資深的建築設計師,2013年,他看到一座國家二級保護的古建築被損壞,開始萌生了保護及科普古建築的念頭。
橫為檁、豎為椽、一榫一卯相互駁接,不用一根釘子一片鐵,一座房屋就能拔地而起,使用成百上千年也不會倒塌─這是獨屬於中國古建築的榫卯結構,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涂燚覺得,由「建」而起,將古建築進行微小營造,以積木的形式讓傳統構件在大眾手中可以「玩」起來似乎是一條可行的路。
多番市場考察下,2017年涂燚成立了「重拾營造」,將「榫卯古建積木」作為自己的創業核心。品牌推出了不少中國古建築益智模型,正是希望玩家在拼裝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卯榫相合」的樂趣。
「我們的產品研發開始成體系了,但是在傳播這方面,我自己沒有幹過,也是在摸索學習中。」涂燚覺得,故宮IP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年輕化道路,與年輕人「頻率共振」,這也正是他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夠到達的遠方。
評論